人們的這種看法並非沒有根據,因為她的對手的確頗為強大。撇開那一名男性候選人不說,僅其餘三名女總統候選人的名望也足以讓她汗顏。
來自勞動黨的埃蒂·洛奇時年四十二歲,她作為反核運動的活躍分子曾積極參與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受難者遺屬的救援工作,為此還得到綠黨的大力支持,已婚但身邊無子女。
第一大在野黨統一愛爾蘭黨推出了歐洲議會議員,時年五十八歲的瑪麗·帕諾蒂,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愛爾蘭獨立戰爭中的民族英雄伽勒·克林斯的後代,身為護士她熱衷於人道主義救援工作,非洲等戰亂地區常見到她為難民奔波的身影,她與離了婚的丈夫之間有一個女兒。
無黨派的獨立競選者羅茲麥裏·斯卡羅是印度人後裔,四十四歲,她是第一位參加總統競選的演藝界人士。1970年十七歲時,斯卡羅在歐洲電視節的聲樂人賽中一舉奪魁,此後在演藝界名望越來越高,目前在美國一家電視台任節日主持人,她有四個孩子。
與這些家喻戶曉的競選者相比,人們對這位突然冒出來的新人麥卡利斯知之甚少新聞界對這位曾在愛爾蘭電視台工作過的同行不但沒有給予關照,反而百般刁難,將她描繪成“野心勃勃、誇誇其談,一心追逐名利”的女人,稱她是“最強硬、最讓人掃興也是最難對付的采訪對象”。
麵對各種困難和詆毀,麥卡利斯沒有退縮,為了讓更多的選民了解自己,她在競選中大量散發個人簡曆,走遍各個選區,通過集會和交談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麥卡利斯給公眾的印象親切自然,待人友善,麵對反對派的抨擊也依然笑容可掬,從而在選民麵前樹立了一個更現實而又富有人情味,向前看求進取的愛爾蘭總統形象。經過不懈努力,麥卡利斯不但意外地擊敗雷諾茲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而且在公眾中的聲望也直線上升。
在競選期間,麥卡麗斯親新芬黨(1905年成立,1970年分裂為“正式派”和“臨時派”。主張用武力實現南、北愛爾蘭統一,與非法軍事組織“愛爾蘭共和軍”互相支持,領袖是加裏·亞當斯)的立場引起了輿論和選民的注意。根據愛爾蘭外交部向媒體泄露的三個保密文件說,麥卡麗斯與新芬黨領袖經常接觸,對新芬黨在北愛爾蘭和平進程中所采取的方案起過推動作用,並由此引起很多北愛爾蘭聯合黨人的憤恨,認為她試圖幹預北愛爾蘭的內部事務。麥卡麗斯對此予以否認。但緊接著,新芬黨領袖亞當斯公開表示支持她競選愛爾蘭總統。這個聲明雖不見得對麥卡麗斯有利,也沒讓她吃大虧。在大選揭曉後,麥卡麗斯立即對北愛爾蘭地區主張維持英國統治現狀的新教徒表示友好之意。她聲稱極能感受持不同立場的新教徒的恐懼和疑慮,並表示在處理北愛爾蘭事務時將關注他們的感受,願與所有謀求北愛爾蘭和平者合作。最近,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表示,為進一步推動北愛爾蘭和平進程的發展,愛爾蘭將考慮修改憲法,放棄對英國統治下的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但他強調英國也應放棄對北愛爾蘭的主權。埃亨還說,北愛爾蘭居民有權決定北愛爾蘭的未來。輿論認為,這是愛爾蘭為解決長期困擾英愛兩國的北愛爾蘭問題所作的一次新努力,也體現了麥卡麗斯對北愛爾蘭的態度。
在關鍵時刻,麥卡利斯鎮定自若,充分發揮了作為法學教授的縝密的思維能力和雄辯的口才,最終使更多的愛爾蘭人站到了這位來自北方的“外來戶”一邊。
與其他幾位女候選人相比,麥片利斯在很多方麵與前任羅賓遜夫人有共同點,有人說正是這點使得她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贏得了過半數的支持率。她們二人都叫瑪麗,都是律師出身,具備了作為一個成功女人所應有的超凡魅力,在北愛爾蘭問題上兩人也都同樣主張和平統。與激進地爭取女權的羅賓遜夫人不同,麥卡利斯反對墮胎、離婚,這與她天主教徒的立場不無關係,她主張婦女可以任教士,為保護婦女權益,她曾與主教發生過衝突,因此輿論認為她的當選是愛爾蘭婦女解放運動的又一個裏程碑。更主要的是,她是首位來自北愛爾籍的愛爾蘭總統,其當選本身對北愛爾蘭和平進程將產生重大影響。最終,她贏得了競選,成為來自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共和國總統。
1997年11月11日,瑪麗·麥卡利斯發表了題為《擁抱金色的年代》就職演說,於都柏林著名的古城堡大廳宣誓就任總統的。這位憑借自己的努力從平民之家走人鳳凰園的法律教授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她認為自己有能力成為愛爾蘭曆史上最成功的國家元首。作為第一位來自北愛爾蘭的愛爾蘭總統,她堅信能夠利用自己獨特的經曆,在擁護南北愛爾蘭統一的天主教徒和維護英國對北愛爾蘭統治地位的新教徒之間架設起一座和平的橋梁,從根本上推動北愛和平進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