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新要求
封麵人物
作者:艾涓
傳媒教育既倡導埋頭幹事,也要注重抬頭看路。依托科研活動,帶動教學創新,順應傳媒教育發展規律,既達到科研反哺教學,又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咬定目標不放鬆,加強合作促發展,翹首應對媒介融合中的“核聚變”。
編者按: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媒介融合之勢日漸突出。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當代傳媒教育拓寬了思路,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傳媒類高校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突破辦學體製壁壘、開辟傳媒教學新領域、掌握教育主動權,成為其教育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南京師範大學麵對媒介新技術的挑戰,在傳統教育理念支撐下,開辟了當代傳媒教學新領域,大力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與國內、國際知名高校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注重國外先進培養理念的借鑒,在融合中尋獲機遇,打造出新時期傳媒高等教育的全新品牌。本期我刊記者有幸采訪到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顧理平院長,他執著嚴謹的學術精神和長期堅守的工作熱情,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讓我們一起走近顧院長,感受他卓爾不凡人格魅力的同時,體悟全媒體時代我國傳媒教育的新發展。
顧理平:男,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播法學研究專家,是教育部全國卓越新聞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委員,我國大陸新聞傳播法學拓荒者之一。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問題研究”等科研項目近十項,在《當代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開設學術研究專欄,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新聞法學》《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隱性采訪論》等個人學術專著九部。多次擔任江蘇省運動會、江蘇大學生藝術節、江蘇中外大學生藝術節等重大活動文藝晚會的總撰稿,獲評全國及省市各類新聞、散文、影評獎項近百次。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顧院長,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刊訪談欄目。受新媒體影響,我國高校在教學模式及辦學理念上較之前有很大的轉變和創新,請您談談貴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理念轉變與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麵?
顧院長:你好,很高興接受貴刊采訪!2015年是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院20周年,而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曆史則已長達51年,培養了5000餘名畢業生。從2005年開始,為適應社會發展及傳媒行業發展需要,我們大力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的理念和做法包括這樣一些內容:順應新聞傳播業發展的新要求,我們確立了“造就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有思想、有創意的複合型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樹立學之態度、立勤學之精神、培用學之能力”,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厚實基礎。這一理念具體分解為“一二三四”的思路,即:確立以學生自主創新“一個核心”;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二維支撐”;強化學、研、產“三位一體”,做到技能學習、創新訓練和社會服務貫通;樹立發展觀、整合觀、互動觀、職業觀“四種觀念”。
根據上述理念,我們對新聞傳播各專業的教學體係進行了重新規劃。打破專業壁壘,整合教學資源,將各專業課程及內容設計成四大模塊:公共基礎型、專業方向型、綜合模擬型、創新拓展型,形成“四級遞進”的培養結構。突破時空束縛,貫徹開放理念,實施課內外、校內外一體化,實現學科內部開放和傳媒業界開放,打造“兩翼開放”的共享空間。順應個性發展,融通媒介形態,進行“立體複合”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適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的多元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寬口徑就業。
為了增強教學活力、提升人才質量,我們加強了與業界的合作與融通:將新聞生產流程引進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課堂內,聘請傳媒業界精英擔任兼職教授和業務導師,充實師資隊伍,優化教學內容,對接傳媒實踐;課堂外,通過與媒體共建實踐基地,進行嵌入式教育和實訓,培養學生具備與社會真正接軌的知識體係、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
在服務社會生產過程中培養人才,提供高水平專業產品。倡導“依托科研活動,帶動教學創新”,將學生參與各類縱、橫向科研項目規範化、製度化,鼓勵學生開展實踐創新訓練,為政府、媒體、企事業單位提供決策谘詢、形象設計、調研報告、宣傳產品等,將實踐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既達到科研反哺教學,又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記者:融合發展是我國高校當前發展的基本態勢。貴院很注重與國內甚至是國際上知名高校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學術合作交流情況以及這些學術交流合作對貴院的學科建設及學院發展有何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