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應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新要求(2 / 3)

顧院長: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既倡導埋頭幹事,也注重抬頭看路。埋頭幹事,就是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奮力前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已躋身“全國新聞傳播教育第一方陣”(方漢奇教授語)。與此同時,我們也敏感地意識到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帶給新聞傳播業的革命性影響,充分意識到融合發展對我們事業發展的影響,不斷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首先,我院通過教師的訪學進修機會,去境外著名新聞傳播院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我們先後有多位教師赴美國的北卡羅萊那大學、弗羅裏達州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進行訪學;其次,也強調與國內著名新聞傳播院校的交流合作。目前,我們有多位教師參與了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大學的一些科研項目。另外,還通過舉辦各種高層論壇、研討會或學術講座,拓展學術視野,例如2014年舉辦的首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我們邀請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複旦大學等全國著名的新聞傳播研究專家共近100人進行學術交流與研討。僅2014年一年,我院就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唐緒軍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教授、複旦大學童兵、李良榮教授、台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教授等一批著名學者來校開設學術講座。這些專家學者在學術交流之外,還從宏觀和微觀不同角度,對我院的學科建設和學院發展建言獻策,我的體會是:金玉良言,長期受益。

記者:貴學院與英國斯特靈大學簽署了合作培養研究生協議,貴學院在複合型傳媒人才培養方麵有哪些措施或方法?您作為教育部全國卓越新聞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委員,依您看,西方國家在傳媒人才培養方麵有哪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顧院長:合作中開拓眼界,融合中尋獲機會,在人才培養中,我們十分注重這一點。除了英國的斯特靈大學外,我們還和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大學簽署了合作培養研究生的協議,近年來每年都有3~5名研究生去那裏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學。2015年,我院又與台灣世新大學簽訂了合作培養研究生、本科生的協議,雙方將互認學分。下半年,預計有30名左右的學生將去那裏進行為期半年的交流學習。除了與這些大學合作培養學生外,我院在研究生培養中重點采取了這樣一些措施:第一,關卡前移,選好生源。在研究生招生階段比較重視知名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保送生的接收,目前接收的保送生已超過錄取計劃數的50%。保送生在本科階段優異的表現會讓他們在研究生期間獲得更大的發展可能;第二,團隊培養補足養分。優秀的導師固然可以指導出優秀的畢業生,但團隊的合力一定比單兵作戰效率更高。所以我們的研究生培養強調導師為主,團隊協作,所有的導師是所有研究生的導師,所有研究生也是所有導師的學生,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求教於任何一位導師;第三,論文寫作融合項目。這裏的項目包括兩類:研究生自己申報主持的各級各類項目和參與導師們的項目。這種方法讓研究生在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既有科學性,又有緊迫感,收效明顯。在本科生培養中,我院嚴格按照如前所說的“四級遞進,兩翼開放”的教學體係,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多年的追求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在畢業生中,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界和業界精英,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唐緒軍教授、中國新華電視網總編輯兼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陸小華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教授、副院長崔保國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宏元教授、江蘇省記協主席周世康先生、新華日報社社長周躍敏先生、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兼省政府新聞發言人肖泉先生、鳳凰傳播集團總經理周斌先生等。

基於中西方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差異,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有共通之處,也有各自的措施和追求,彼此取長補短,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堅守專業主義精神,這是中外所有新聞傳播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務。

記者:您被譽為我國大陸新聞傳播法學拓荒者之一,我國新聞傳播法學領域最早的和成果最豐富的研究專家之一,您能給我們談一下如何界定這個學科?麵對媒體融合發展,新聞傳播法學問題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顧院長:首先,新聞傳播法學是一門獨立的有自身學科體係的學科。和任何一門科學規範的學科一樣,新聞傳播法學有其獨特的學科體係和既定概念內涵,這也是一門學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同時,新聞傳播法學具有鮮明的交叉學科特點。顧名思義,新聞傳播法學具有新聞傳播學和法學的學科背景,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的背景又不僅限於這兩門學科,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甚至哲學等都是它的學理依據和科學背景。總體而言,新聞傳播法學是新聞傳播學之下的一門子學科,其核心內容是探討新聞傳播活動中各個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問題。其最主要任務是為我國的新聞傳播法治提供理論依據和學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