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源元年十二月初一,開封府城。Ww WCOM
吳邵剛再次下達了對大元朝廷全麵進攻的聖旨。
情報署搜集到的情報,忽必烈已經處於最為落魄的時候,沂水之戰結束之後,大元朝廷的蒙古鐵騎幾乎損失殆盡,實力大大的削弱,漠北草原的海都終於按捺不住,撕毀了與忽必烈之間的協議,在漠北草原再次興兵了,這個時候,忽必烈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保證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鎮壓海都的造反。
忽必烈已經兩次派遣使者前往開封府城,想著與大明王朝議和,但都被吳邵剛拒絕了,一統下是吳邵剛的目的,是不可能改變的目標。
山東之戰,明軍的損失也是頗為慘重的,特別是在漠南草原征伐過的明軍軍士,損失過了五成,這對於明軍來也是不的打擊,不過沂水之戰,歸順的不少蒙古鐵騎的軍士,編入到了明軍隊伍之中,這些人經過數月的改造,很快融入到大軍之中,逐漸成為了明軍的主力,在接下來的征伐之中,將要承擔重要的作戰任務。
大明王朝控製的地域,早就過了原大宋王朝控製的地方,山東以及大名府等地,已經被大明王朝占據,大元王朝控製的地域,僅僅剩下燕京以及燕京以北的地方。
實力已經無比強大的吳邵剛,不需要有什麼擔憂的地方,可以放手滅掉大元王朝了。
此次征伐,由左丞相李庭芝為統帥,統領三十萬明軍作戰。
吳邵剛不可能繼續禦駕親征了,畢竟朝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他親自處理的。
唯一讓人感覺到吃驚的是,此次的征伐,太子吳瑞坤隨同大軍征伐,其在大軍之中雖然沒有任何的職位,可身份讓人絕不敢覷。
這是吳邵剛苦心的安排,必須讓太子立下功勞,將來才能夠統領朝政,否則坐享其成,對於吳瑞坤來也是不利的。
淩源二年正月初十,吳瑞坤和李庭芝率領的大軍,占領了河北。
明軍幾乎沒有遇見什麼像樣的抵抗,所過之處,各級官府望風而降。
淩源二年二月初五,明軍進入到燕京,直逼大元王朝的京城大都。
這一次明軍作戰頗為謹慎,這是因為吳邵剛有要求,不可毀壞大元王朝的都城大都,就算是耗費一些時間,也要保全大都,因為吳邵剛已經計劃將大明王朝的都城遷往大都。
開封府城作為都城的確是不錯的,可隨著時局的演變,開封府城的地理位置,已經不是特別適合作為都城了,大都則不一樣,能夠很好的控製北麵,特別是漠南草原與漠北草原,還有東北一帶。
穿越的吳邵剛,內心有些某些特定的情節,這是所有人都不可能知曉的。
淩源二年四月初十,進攻大都的戰鬥打響。
收到太子吳瑞坤以及左丞相李庭芝的奏報之後,吳邵剛一直都很是冷靜,讓吳邵剛頗有些歎氣的是,明軍大軍已經逼近了大都,可漠北草原的海都,依舊還在與大元朝廷作戰,如此關鍵的時刻,同為蒙古人的海都,想到的不是蒙古人的榮譽,而是自身的位置,這讓吳邵剛頗為遺憾,也就是這一刻,吳邵剛徹底下定了決心,在滅掉大元王朝之後,大軍一定要深入到漠北草原,徹底滅掉海都。
朝中的氛圍早就不一樣了,幾乎都是歡欣鼓舞,所有人都知道,滅掉大元王朝隻是時間上麵的問題了,大元王朝已經沒有與大明王朝抗衡的任何力量。
與其他人情緒不一樣的,就隻有阿珂察與綠珠兩人了,兩人畢竟是蒙古人,對於大元王朝的擔心還是存在的,盡管後宮不準幹政,可阿珂察還是數次給吳邵剛提及,期盼吳邵剛千萬不要在大都或者漠北草原大開殺戮,阿珂察有這樣的擔心,也是很正常的,畢竟蒙古韃子在中原以及南方犯下的罪孽,罄竹難書。
其實不用阿珂察的提醒,吳邵剛也不會大開殺戮,但要一個人都不殺,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譬如忽必烈,吳邵剛就絕對不會放過,忽必烈此人是一代梟雄,隻要還活著,就能夠掀起來風浪,故而是絕對不可能活下去的,此外就是某些蒙古權貴,特別是秉持蒙古人至高無上的那些蒙古權貴,大概也是不要想著活命的。
蒙古親王之中,除開末哥親王,其餘人想要保全性命,都是有些困難的。
這不是吳邵剛心狠,而是曆史的必然,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會有無數人喪命,每一個新成立的王朝,都會想方設法的除掉對王朝有重大威脅之人。
大明王朝也不會例外,吳邵剛想著讓下平定下來,就要狠心除掉威脅。
這期間也有人提到了大宋皇室之人,這一點吳邵剛到不是特別的在乎,大宋皇室之人的孱弱,給吳邵剛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這些人的存在,不會構成任何的威脅,相反彰顯出來吳邵剛的大度,以及大明王朝絕對的自信。
可蒙古權貴就不一樣了,山東之戰,以及之前的戰鬥,給吳邵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伯顏開始,阿術、哈必赤、兀良合台、合丹等等,每一個蒙古親王以及蒙古權貴,都不存在歸順和投降,都是死戰到底,走投無路之際,無一例外的選擇自殺,這種寧死不屈的選擇和氣勢,讓人膽戰心驚,看樣子蒙古韃子的驍勇,的確不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