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經濟機理
發展戰略
作者:程耀明
【摘要】本文從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經濟動因、製度特征、基本內涵等方麵進行理論梳理,認為它是集權模式效率下行的壓力和市場模式效率遞增的動力共同激發的結果,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交相作用的結果,以期探尋這一特殊模式成型的實踐路徑和進一步完善的理論空間。
【關鍵詞】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經濟機理
中國發展模式雖然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但經濟製度安排的創新則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探尋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經濟機理是正確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內涵的理論需要。
一、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經濟動因
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動因來自於對效率的需求,當原有的經濟製度不能滿足經濟活動主體的利益追求時,必然產生來自於兩個方麵製度轉型的衝動。
一是集權發展模式效率下行的壓力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集權式計劃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動用政治力量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實現國民經濟的盡快恢複。但是,在經濟發展時期由於這種模式不能激發各種經濟活動主體和生產要素的活力從而顯現出了效率遞減的種種弊端,由此也導致我們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難以逆轉。
二是市場經濟模式效率遞增的動力
市場經濟模式雖然有盲目性和自發性等弊端,但市場經濟能夠使經濟活動遵循經濟規律的要求和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能激發經濟活動主體獲取利潤最大化的動力和優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等在經濟運行方麵的高效性優勢已經被西方國家近二百年的曆史所證明。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形製正在向技術依賴型轉變的時期,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已經大大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以高科技為基礎的國力較量成了國際競爭的顯著特征。
二、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製度特征
走與全球化相適應的獨立發展道路,是中國發展模式最具時代意義的內容,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相協調,是中國發展模式的基本發展思路。從內生性要求角度分析,中國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的特征:
第一,強製性的製度選擇
中國發展模式的製度選擇是由中央政府推動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由中央政府確定的,製度選擇所引起的社會成員收入差別以及區域差別等矛盾衝突由中央政府來協調和舒緩的。
第二,漸進性的製度調整
考慮到中國是一個大國而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一旦製度安排出現失誤將會帶來全局性的風險。所以,中國發展模式選擇了漸進式的製度調整過程,也就是通過局部實驗,積累經驗再逐漸實現空間擴張的過程。這種漸進式製度調整方式累計的效果,即克服了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又有效維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
第三,穩定性的製度運行
中國發展模式始終把穩定作為基礎,注重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承受力的統一,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平穩轉型,在推進經濟高速增長同時,沒有造成失控和震蕩局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展模式的創新是相當高效和成功的。
第四,多樣性的製度結構
中國發展模式確立了以公有製為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即保持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屬性,又充分調動了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與此相適應,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形結合的形式,即打破了平均主義,又把收入差距控製在社會成員可以承受的幅度之內。效率與公平並重,更加注重公平,是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