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經濟機理(2 / 2)

第五,綜合性的製度調控

中國發展模式在堅持市場導向改革尊重經濟規律的同時,更加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宏觀調控的重點是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發展戰略等內容。通過對經濟結構的調控,三大產業的比例更趨合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通過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控,目前的中國已經初步轉向依靠勞動力素質提高、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的集約發展方式;通過對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控,更加強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生存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理論內涵

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路徑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交替並相互促進的過程,這一創新方式化解了部分社會成員對新的製度安排抵觸情緒,大大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1.中國發展模式的理論創新

縱觀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的曆程可以發現,任何一次製度安排實踐都需要理論創新來引領,否則由於對創新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而形成的阻力和壓力就不可避免。中國發模式創新的核心是對市場經濟和資本範疇的重新認識和屬性界定。

一是對市場屬性的重新闡釋。傳統經濟理論認為計劃是社會主義不可撼動的重要經濟特征之一,按照這一觀點,中國發展模式的創新就完全失去了理論的支撐,毋庸置疑,重新闡釋市場的屬性成了推進改革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而不是區分兩種意識形態的標誌。眾所周知,西方式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在探索中不斷清晰並成型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帶有任何意識形態的痕跡。創新中國發展模式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係。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市場邏輯在中國發展模式中也隨之清晰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呼之欲出。

二是對資本屬性的重新詮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資本的本質是一種經濟關係,資本的本性就是通過不斷擴張追逐利潤,實現自身增值。傳統發展模式往往用資金、資產等概念來替代資本,完全排斥和回避資本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以來,資本範疇不僅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現實經濟生活中,而且在官方文獻中也開始明確使用“公有資本”概念。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承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具有社會主義的屬性。“公有資本”同樣是能夠實現增值的價值,但不存在剝削關係。“公有資本”增值部分用來發展社會生產力,被社會成員共享。由於資本理論的創新,中國發模式的經濟製度安排不斷深化,以明晰產權製度為核心的現代企業製度成了中國發展模式中被廣泛應用的企業組織形式,並得出結論:股份製將是我國公有製的主要實現形式。

總之,理論創新為中國發展模式創新營造了新的認知框架,對經濟製度安排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中國發展模式的創新,是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相互交融中逐步成型的,它在運作過程中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已經成為當代市場經濟製度的特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