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暗示的作用
語言、行動、表情或符號等的提示,可以改變別人的態度或行為。
定律解析:
心理暗示,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符號,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
暗示一般不需要講道理,而靠直接的提示。比如美國有一種戒煙電話,當人煙癮上來的時候,撥打這個電話,就會聽到裏麵傳來令人難受的氣喘和咳嗽聲。這種聲音是在暗示人們抽煙對健康的危害,可以幫助人們戒除煙癮。
暗示的途徑包括很多種,如語言、行動、表情、符號等。比如商場裏擺放著穿漂亮服裝的模特,是在暗示你“這件衣服多漂亮,快來買吧”;一些人在商場裏買衣服,可能會對你形成行為暗示;有人買完衣服後喜形於色,會對你形成表情暗示;有的人買完後讚不絕口。又會給你語言暗示。這些符號、行動、表情和語言,雖然沒有直接“號召”你去買,卻可能通過暗示達到這種效果。
那麼人為什麼會接受暗示呢?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製後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叫做“主見”。而人不是神,沒有任何人是萬能的、完美的,因此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完全有主見的。“自我”的這種不完善和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自我越是虛弱、幼稚,就越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
生活啟示:
我們可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曆:在宴會上一道新菜上來,初品還沒有什麼特殊滋味,等主人細細介紹之後,才逐漸體會到菜的新奇和獨特。
或者,有一天同事突然對你說,“你怎麼這麼瘦弱,是不是病了?”這句不經意的話你起初可能還不太在意,但不知不覺地你開始覺得有點頭重腳輕,渾身不舒服。可是上醫院一檢查,卻一點毛病.也沒有。
又如,我們經常聽到各種廣告,“大寶天天見”,“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等等。聽得多了,耳熟能詳,可能我們就會購買這些牌子的產品。
這些都是心理暗示。它們通過語言、動作或其他途徑,對我們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
心理暗示有時也可能被騙子利用。我們都記得小品《賣拐》中,趙本山反複對範偉說他的腿一長一短,讓範偉真覺得自己的腿有問題,而上當受騙。其實範偉是因為受到了趙本山的心理暗示,才產生了錯覺。
但是,心理暗示在醫學中也可能有治病的效果。一個人到醫院,說身體難受,吃什麼藥都不管用。醫生經過檢查,發現他患的是“疑病症”,就是一種心病。但醫生對病人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征,剛巧有一種新藥專治這種病,注射一支,三天就痊愈。”結果打針三天後,病人真的“痊愈”了,其實醫生為他打的隻是葡萄糖。
醫生知道和病人講道理可能沒用,針對病人的特殊心理,利用心理暗示,卻可能醫好病人的心病。
心理暗示分為對他人的暗示和對自己的暗示。對自己的暗示,是調整自己心態的好方法。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意識或潛意識就像一片沃土,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就像在這塊土地上播撒種子。
積極或消極的暗示,會對我們的心態產生重大影響,並影響我們在行動時的發揮。
比如,在演講或考試前,如果想象自己可能會失敗,那麼在臨場時就可能真的發揮不正常,而遭遇失敗。
相反,如果我們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對自己說:“我能行,我一定會做好。”到時候,我們的表現可能真的會比較好。
心理智慧:
我們要盡量讓自己接觸積極的暗示,以使自己擁有良好的狀態;
同時要盡量避免消極暗示對心態的不良影響,同時防止虛假暗示的欺騙。
2.記憶係統性定律
知識係統化然後記憶,要比死記硬背記得更牢。
定律解析:
培根說過:“一切知識歸根結底都是記憶。”記憶力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一切複雜的高級心理活動都以記憶為基礎。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記憶效果呢?
一般來說,對知識死記硬背效果並不好。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想要最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最好是把知識放到一個體係之中。知識之間有了相互關聯,相互比較,才容易記憶。其實教育的基礎就是所獲知識的體係。
生活啟示:
有這樣一個人,他想要把整部百科全書全部學習掌握,於是從頭開始學。可是當他從“A”學到100多個單詞的時候,就再也學不下去了。這讓他很苦惱,不知問題出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