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整體性定律,在一個集體中,集體的力量絕非個體的力量簡單相加可比。《拿破侖文選》中有一段關於騎兵的論述,就體現了這個道理。他說:“兩個馬木留克兵(最強悍的騎兵)可以對付三個法國兵,因為他們有好馬,擅長騎術並且武器完備。但是,一百名法國騎兵就不怕一百名馬木留克兵,一千名法國騎兵則能擊潰一千五百名馬木留克兵。”
因為馬木留克兵的單兵作戰素質雖然比法國兵強,但組合起來作戰時,卻不能發揮優勢。對此拿破侖評論道:“戰術、隊形和機動性所能起的作用多麼大呀!,"實際上,集團軍的戰術、隊形和機動性產生了一種新的力量,是單個士兵所沒有的。這種力量的大小是同集體、集團如何組合直接關聯的。馬木留克騎兵的組合是一種零亂的組合,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烏合之眾”,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甚至會互相抵消;而法國騎兵的組合是一種有機的組合,雖然單個作戰素質處於劣勢,但是組合起來產生的新力量,足以轉變這種劣勢。
這說明,在集體中,集體的力量不僅取決於集體中個人的力量,還取決於這個集體中個體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以什麼樣的形式被組織起來。這往往跟領導者的管理水平有關。
心理智慧:
世間的任何事物的整體,都是由若幹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之間總是存在著有機的聯係。觀察和認識任何事物,或者組織一個集體,不僅要關注其中各個部分的情況,還要關注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係。
8.功能固著心理
人們往往隻能看出物品的一種用途,而看不出其他用途。
定律解析:
人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看到一種東西的慣常的功用後,很難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而且初次看到的功用越重要,也就越難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比如在一次心理實驗中,實驗者拿出一支蠟燭、一枚圖釘、一盒火柴,要求被試者利用這三個條件,把蠟燭點燃,並固定在教室直立的牆壁上。被試者想了很久,也沒有提出解決方法。
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隻需用火柴把蠟燭點燃,然後用圖釘把空火柴盒固定在牆上,再用蠟油把蠟燭粘在火柴盒上就可以了。
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想出解決辦法,是因為他們隻把火柴盒看作是裝火柴用的,而沒想到它還可以固定蠟燭。
“功能固著”心理,經常使我們以習慣的方式使用物品,而想不到用新的方式運用它。
功能固著心理是人們定勢思維的一種反映。
生活啟示: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硬幣好像隻有一種用途,很少有人想到它還可以用於導電;衣服好像也隻有一種用途,很少有人想到它可以用於撲滅烈火。
但是生活中具體的現實,永遠高於理論的教條。
在一次研究人的創造思維的會議上,日本創造學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把曲別針,提出一個問題:“這些曲別針有多少種用途?”
在場的一位中國學者說有30多種。村上信雄自己證明有300多種。大家為他熱烈鼓掌。這時台下有人遞上來一個條子,寫著:我明天將發表一個觀點,證明這個曲別針可以有億萬用途。
這個人叫許國泰,他提出的這個方案後來被稱為“魔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