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對世界的認識(2)(1 / 2)

生活啟示: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說的都是對比效應的作用。

對比效應在藝術中是經常使用的。我們都聽說過“萬綠叢中一點紅”,也會發現畫家為了把物體從背景中突顯出來,用兩種互為補色的色彩來表現物體和它所處的背景,比如把奔騰在綠色草原上的駿馬畫成棕紅色,把草原畫成碧綠色。這會使兩者變得更加鮮明,給人更強的視覺衝擊。

詩詞中,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嶽飛的“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等等,都利用了對比效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在飲食上,對比也可以使味道更加鮮明。一頓飯菜,如果所有菜都是近似的滋味,比如都是偏鹹或偏酸的,就不容易引起食欲。

相反,有鹹的,有酸的,有肥膩的,有清淡的,風格雜陳,相得益彰,就比較可口。

教學中,有的老師也懂得應用對比效應。在給學生講三角形分類定名時,講直角三角形,一般要同時講另外兩種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什麼不是直角三角形,更容易加深對直角三角形的理解。

心理智慧:

我們說明一個事物時,如果能找到和這個事物形成對比和反襯的事物,拿出來同時進行說明,可以取得更加突出的說明效果。比如推銷員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時,可以拿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進行比較,以突出自己產品的優勢。

7.格式塔定律

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要大於部分之和。

定律解析:

格式塔心理學是創立於本世紀初的一個現代西方心理學派別。

它有這樣的觀點:構造主義把心理活動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元素,進行研究,是不合理的。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而且它主張:要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整個心理現象以及心理過程。它的著名論點就是:“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叫做“格式塔定律”。

生活啟示:《蘇軾是我國北宋時的大作家,他曾跟湖州畫派的開山人文與可學畫。文與可當時以畫竹聞名於世,蘇軾對他的繪畫藝術有獨到的研究。

在蘇軾看來,文與可之所以把竹子畫得出神入化,最大奧秘在於:“當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一節、一葉一葉地畫,哪裏還有什麼竹子?畫竹應該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拿著筆,把竹子看熟了,在心中看到了想畫的東西,再開始畫,筆緊緊追隨你所看見的完整的竹子,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

為什麼“一節一節地畫”、“一葉一葉地畫”,畫出來的不是竹,畫竹必須要“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呢?

這體現了“格式塔定律”的原理——“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

“一節一節地畫”、“一葉一葉地畫”,畫出來的不等於完整的竹子。

因為一根竹子,除了具有構成一根竹子所必備的“節節”和“葉葉”,還具有作為一根完整的竹子所具備的整體性,也就是“節節”和“葉葉”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襯托,體現出來的風姿、神韻。畫竹者必須“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就是要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而不光是注意“節節”和“葉葉”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整體的“神似”,才能把竹子畫好。

這個定律在許多事物上都有所體現。比如讀一篇文章,不能隻關注個別段落和章節的意思,還要去把握文章整體的結構、各部分之間的聯係,才能真正理解這篇文章。看一部電影也是如此,有的電影被評為情節拖遝、不緊湊,就是從整體上給人的感覺來說的,即使它的局部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