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買了一件珍貴的古代瓷瓶。他把古董綁在自行車後座上,高興地騎車回家,不料在路上由於繩子綁得不牢,瓷瓶滑落下來打碎了。這位老人頭也沒回,繼續往前騎。有人對他喊:“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頭也沒回地說:“我知道,反正已經碎了!”不一會兒,他的背影就消失在了人海中。
這個老人一定懂得“沉沒成本定律”,才可以做到這樣灑脫。生活中許多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很可能要從車上跳下來,對著瓷瓶碎片捶胸頓足,扼腕痛惜,甚至好長時間情緒都難以恢複。實際上,既然東西已經碎了,懊悔與惋惜已毫無益處,隻能給你帶來新的成本。根據沉沒成本定律,最好的做法就是忘掉這件事,投入到未來的生活中去。
心理智慧:
生活中有許多人把時間花在緬懷既往上,後悔當初該做而沒做的事。他們總是說:“要是我在那次麵試前準備好一點……”或者“要是我當初進了會計班……”
為了避免沉沒成本幹擾你未來的生活,隻需把常說的“要是”改成“下次”,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將來而不是過去。
20.角色認同效應
“扮演’’某個角色容易使我們在心裏認同這個角色。
定律解析:
為了研究人及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程度,心理學家津巴多於1972年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實驗。實驗地點在斯坦福大學心理係的地下室中,參加者是男性誌願者。
誌願者中的一半被指派為“看守”,另一半被指派為“犯人”。
扮演看守的,實驗者發給他們製服和哨子,並訓練他們推行一套“監獄”的規則。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他們穿上品質低劣的囚衣,被關在牢房內。
所有的參加者包括實驗者,僅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完全進入了狀態。看守們變得十分粗魯,充滿敵意,還想出多種對付犯人的酷刑和體罰方法。犯人們垮了下來,要麼變得無動於衷,要麼開始了積極的反抗。
用津巴多的話來說,在那裏,“現實和錯覺之間產生了混淆,角色扮演與自我認同也產生了混淆”。盡管實驗原先設計要進行兩周,但不得不提前停止。“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膽戰心驚。多數人的確變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區分角色扮演和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差別。”
這個頗受爭議的實驗表明,一個簡單假設的角色,可以很快進入個人的社會現實中。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自我認同,很難從他們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這種現象叫做“角色認同效應”。
生活啟示:
一個演員,如果能夠逼真地表演一個角色,往往是由於心理上的“角色認同效應”在起作用。也就是在表演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那個人物,一舉一動都考慮那個人物是怎樣,而對這個角色進行生動的描摹。演員人戲越深,角色認同越強烈,他的角色扮演就越成功,越能夠打動觀眾。有的演員因為入戲太深,在表演結束後很長時間,都難以自拔。
角色的扮演往往是這樣奇妙,讓人在一定的時期裏,感覺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角色,從而按照角色的要求去做事。
比如,在幼兒園裏,讓兒童扮演警察、醫生、父母等各種角色,可以使他們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特征。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深深地進入自己的“角色”,也可以使他們變得更加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