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過來,生活中又有另一類人,他們的心理張力不是不足,而是過度。他們一開始著手某項工作,便不管環境、條件如何,非要一下子幹到底。他們總以為自己的規劃、打算是盡善盡美的,不一下子完成,就得不到心理的滿足。下麵的故事就描繪了這種人。
甲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鄰居乙來幫忙。甲把畫在牆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乙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去。”
甲就聽乙的意見,讓他幫忙去找木塊。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乙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一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乙說,“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園邊上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隨後他又發現甲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乙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可是這一走,就沒見他回來。
最後,那幅畫還是甲自己用一個釘子把它釘在牆上了。下午甲看見乙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交化商店裏往外架一台笨重的電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理張力過強是個毛病。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們做事情,不應該指望非做到完美不可。
美國《獨立宣言》的文稿,是一份不朽的文獻,可是這份文獻上競有兩個字是在字行以外。這對整個文獻的書寫格式來說,無疑是一個缺陷,但這絲毫無損於《獨立宣言》內容的價值。
生活中任何事都是由一些細小的部分組成的,如果我們對每個細節都要求完美,這種過度的追求,可能使我們的行為陷於癱瘓,永遠無法及時地完成任務。
心理智慧:
我們要對“心理張力”予以恰當的調節,使之保持適當的程度:
既要避免張力過弱,就是“懶惰病”,又要避免張力過強,也就是過度的“完美主義”。
心理張力過強的人,可以從小事著手調整過來。比如,你不必一口氣讀完《戰爭與和平》,不必見到房間裏有一點灰塵就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打掃,不必強迫自己在一個晚上織完一件毛衣,等等。
而且有些事本來就是不必做完的。
15.大小刺激定律
前麵的大刺激會使後麵的小刺激顯得微不足道。
定律解析: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心理刺激的規律:人們受到第一次刺激,能夠緩解第二次受到的較小的刺激。這叫做“大小刺激定律”。
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砝碼,這時在他的左手上必須放超過306克重的砝碼,他才會感到兩隻手的感覺有所差別。如果一個人的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這個人才能感受到差異。後者和前者相比,增加的刺激要達到2倍才能讓人感覺到差別。這是因為,後者的第一次刺激更大的緣故。
生活啟示:
我們都很容易明白這樣的道理:如果一種報紙或公共汽車票的價格,由原來的l元漲到2元或3元,很可能讓人接受不了;可是如果一處房產原價30萬元,漲了2萬元,就不會給人很突出的感覺。
這是因為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生活中,這個定律在許多方麵都有體現。比如愛情中,有些人總抱怨,結婚後對方對自己不如先前那麼好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
在兩人還不熟悉的情況下,互相不經意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句叮嚀、一個熱吻……都會讓人印象深刻。可是結婚後,還是那些同樣的舉動,卻不如當初那麼能調動彼此的感情了。因為在經過長期的戀愛和結婚這樣大的“刺激”後,細微的體貼和親密這樣的細節,就顯得不那麼明顯,無法起到和過去相同的作用了。
管理中,這個規律有時可以運用在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中。
比如一家公司想要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為了不使這個事情顯得突出,引起很大反響,就先對和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比較大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中,再把矛頭指向既定的目標。由於有第一次衝擊,後來的衝擊就讓人麻木了,就不會引起太大的反應。
在談判中,也可以應用這個心理戰術。如果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後,再指出一些對對方不利的細節,就比較容易使對方接受。因為,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是一個比較大的刺激,對方容易受到誘惑;而和這個比起來後麵的不好的部分,隻是個小刺激,也就比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