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家玻璃器皿公司寧願放棄零售商店,而采用家庭聚會的方式,使其每天的銷售量超過了25萬美元!他們的促銷手段是:
聚會主人召集一些朋友,滿麵春風地和大家聊天,為大家端茶送水,然後不失時機地要求大家購買產品。盡管大家都知道從賣掉的每一件東西裏,主人可以分得一定利潤,但在聚會的環境下,大家因為與主人的友誼而滋生了溫情、安全感和責任心,並產生對產品的好感,就會心甘情願購買。或者因為不好意思拒絕,也會購買。
又如,政治家有時利用自己人效應,可以拉近和選民的心理距離,從而獲得選民更大的支持。
林肯出生於一個平民家庭,在參加總統競選時,競爭對手對其貧寒的出身進行攻擊。林肯巧妙地進行了回擊,贏得了人心。
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有人問我有多少財產,我告訴大家,我有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租了一個辦公室,室內有一張桌子,三把椅子,牆角還有一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個人一讀。我本人既高又瘦,臉形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最後一句“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會讓選民體驗到林肯熱愛選民的深厚感情,從而對林肯有“自己人”的感覺,從而投上支持的一票。
政治家在公眾場合表現出的對大眾的關懷,以及各種親民的舉動,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心理智慧:
為了在人際交往中製造自己人效應,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強調雙方一致的地方;其次,努力使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再次,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心理學研究證明:具備開朗、坦率、大度、正直、實在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人際影響力強;反之,有傲慢、以自我為中心、言行不一、媚上欺下、嫉賢妒能、斤斤計較等品質的人,不受歡迎,也就缺少人際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加強良好的個性品質修養,以增強自己的人際影響力。
47.喜愛不完美定律
完美無缺的人不如有點兒缺點的人可愛。
定律解析:
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看起來各方麵都比較完美,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卻不太討人喜歡。相反,那些雖然有優點,也有一些明顯缺點的人,反而更加討人喜歡。這驗證了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的理論:一個能力非凡而又完美無缺的人的吸引力,遠不如一‘個能力非凡但身上卻有著常人的缺點的人高。這就是“喜愛不完美定律”。
生活啟示:
在“文革”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有許多“三突出”和“高、大、全”的人物。那種十全十美、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不太可信,所以無法長期得到讀者真正的喜愛。
因為,太完美的人容易讓人感到缺少人情味,反而不如有棱角、有個性、有小毛病的人更讓人覺得親切。
人們都知道,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沒有缺點的人。那些表現比較完美的人,很容易讓人懷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甚至可以說,故意把自己表現得很完美本身可能就是一個缺點。
在生活中,人們交往時之所以不喜歡比較完美的人,還因為一般人與完美無缺的人交往時,會因為自己不如對方而感到自卑。比如,發現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樣有缺點,就減輕了自己的自卑,會感到安全,也就更願意與對方交往。
此外,過於追求完美的人不僅自己活得累,也讓他們周圍的人活得累。因為他們對別人要求過高,而使別人感到心理壓力太大。
心理智慧:
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完美”的人並不招人喜愛。在人際交往中,要想讓別人喜歡自己,就不要過於追求完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缺點有時更容易讓人感到可親,反而會幫你獲得好人緣。
48.見麵次數定律
見麵時間長,不如見麵次數多更容易增進感情。
定律解析:
人的記憶力有這樣的規律:反複多次地記憶,要比一次長時間記憶的效果更好。
基於此,社會交往中有一個規律就是:人和人交往,見麵時間長不如見麵次數多給人的印象更深,更容易密切彼此的感情。這叫做“見麵次數定律”。
生活啟示: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也許有過這樣的感受:如果我們和一個認識的人長時間不來往,而忽然有事有求於人家,就會感到不好意思開口。因為長時間不來往,感情變得淡薄了,“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有事再求人家,就顯得不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曆來鄙視“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做法,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經常走動走動,對密切感情是很重要的。
在商業交往中的感情投資也是如此。比如,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客戶總是有著太多選擇。隻有常常出現在客戶的工作生活範圍內,才能加深客戶對你的印象,使他在需要相關產品或者服務的時候,首先能夠想到你。,美國著名撰稿人鮑爾曼在他的《就做自由商業撰稿人》一書中提到,他常在一些公司轉悠,看能不能攬點活。有時恰好客戶臨時有了需求,一下就想到昨天剛來拜訪過的鮑爾曼,就把撰寫任務給了他。通過這樣的方式,鮑爾曼獲得了許多訂單,培養了許多老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