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呼吸急促;緊握雙手不放;撥頭發;撫摸後頸;握拳;
絞扭雙手;用食指點物。
防衛:雙臂交叉於胸前;偷瞄、側視;摸鼻子;揉眼睛;笑時緊閉雙唇;緊縮下巴;說話時眼睛看地上;瞪視;雙手緊握;說話時指著對方;握拳做手勢;撫摸後頸;摩拳擦掌;雙手交握放在後腦勺,整個人向後靠在椅背上。
撒謊:摸鼻子、口吃、清咳、避免凝視、眨眼、多喝水、吞唾液、咬手指。
心理智慧:
了解了身體語言與其所代表的內心活動的規律,我們在和人交往時,就可以僅僅通過對方的表情、動作等來了解對方的心理。同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恰當地使用自己的身體語言,避免讓人產生誤解,或給人留下不文雅的印象。
53.姿勢反射效應
關係密切的人在交談中,姿勢和動作更容易相似。
定律解析:
關係比較密切的人們在交談時,彼此的動作和姿勢容易產生互相影響,好像兩個人在重複著同一動作。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姿勢反射效應”。
生活啟示:
在咖啡館裏,當你與關係比較密切的人談話談得起勁時,可能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他喝一口咖啡,你也會跟著喝一口;你雙手抱肩,他也像你那樣抱肩。
或者當一些親朋好友、誌同道合的人碰到一起,通宵達旦地敘述往事時,對方細小的動作和自己經常是一致的。
相反,在話不投機,情緒不高的談話對象之間,卻不容易產生這樣的姿勢反射現象。
由於人們交往中有這樣的規律,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在談話中盡量和對方保持比較近似的動作和姿勢,也可能使雙方的關係更加密切,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在一個心理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被試者與兩組初次見麵的人分別交談。
第一組與被試者自由交談,第二組則在交談中故意模仿被試者的動作、姿態、用詞習慣和講話速度等。然後,研究人員問被試者,對方給他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結果表明:第二組陌生人給他們的印象更好,讓他們感覺更加親切,而且他們沒有感覺到對方對自己的有意模仿。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應用這個規律。
比如大人和小孩玩時,如果能與孩子做類似的動作,孩子就更容易對你感到親切,更容易喜歡你,而願意和你玩;在社交中,如果對方開始緊張,我們可以通過與對方的身體動作保持同步,而使對方的緊張得到緩解。
心理智慧:
與別人交談時,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對方的姿勢和動作,這樣在無形中可能會使氣氛更加融洽,關係更加密切。
54.欲揚先抑定律
先抑後揚的評價最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
定律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蘭迪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四組,對他們采取不同的態度,得到了被試者不同的反應:
對第一組被試者始終否定(一,一),被試者不滿意。
對第二組被試者始終肯定(+,+),被試者表現為滿意。
對第三組被試者先否定後肯定(一,+),被試者最滿意。
對第四組被試者先肯定後否定(+,一),被試者表現為最不滿意。
從這個實驗,心理學家得到了一個心理規律,就是: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先否定後肯定最容易給人好感;
相反,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
我們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良好感覺的心理規律,叫做“欲揚先抑定律”。
生活啟示:
戰國的時候,宋國有一位養猴子的老人。
這位老人每天都分兩次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猴子的數目越來越多,他就想把每天喂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對猴子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晚上給你們三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不能接受,吱吱地叫起來,跳來跳去。老人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三顆,晚上再給你們四顆,這樣可以吧?”猴子們聽了,高興得在地上打起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