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世說新語(1)(1 / 2)

劉義慶(南朝·宋403年—444年)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中國文學史》

劉義慶是南朝宋的王族宗室,封號為臨川王,單憑一部《世說新語》,他便足以成為文學史上卓然自立的大家。這部書原名《世說》,是一本記載記述後漢至南朝劉宋人物的遺聞逸事的雜史。後人為了將它與西漢劉向編纂的《世說》相區別,便稱之為《世說新書》或者《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首先是一部曆史著作,它記載了大量魏晉時期名人雅士的遺聞逸事和玄言清談,是了解和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風貌和社會風尚的重要史料。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所謂“玄學”盛行的時代,在玄學的影響下,當時的士人在道德操守、行為舉止、文學辭令、學術偏好等諸多方麵都顯現出迥異於傳統儒家士大夫的麵貌,這種獨特的麵貌,概括地說,就是所謂的“魏晉風流”。而《世說新語》對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性格、追求等等都有生動的描寫,正是這種“魏晉風流”的絕佳的資料庫。

《世說新語》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當中稱《世說新語》為“誌人小說”,並形容它的藝術特色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可見其文學成就主要集中在它對於人物的描寫刻畫之上。《世說新語》當中涉及各種人物千餘人,既有帝王將相,又有隱士僧侶,魏晉南北朝時的聞人達士,幾乎全數包羅在內。關於這些名士,《世說新語》或描狀其形貌,或記錄其言辭,或陳列其學問、或載述其事跡,雖然每一則的篇幅都不長,卻個個都能生動活潑,如在目前,極有感染力。相比於閱讀那些內容厚重艱深的傳統經典,讀《世說新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它可以置於枕邊,也可以在旅途中隨身攜帶,時時翻閱,百讀不厭,既有史料價值,又極富情致,搖曳生姿,儀態萬方,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名士不重實務而尚清談,品評人物之風甚盛,所以記述名人逸事的“誌人小說”也很流行。誌人小說多采集編撰過去以及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逸聞和遺事,以反映各類人物的風貌。較早期的作品有邯鄲淳的《笑林》、裴啟的《語林》、南朝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梁代沈約的《俗說》等。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則是誌人小說中的代表作。

《世說新語》由劉義慶及其門下文人采集眾書編纂潤色而成。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麵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6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等36篇,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逸事。書中所載均屬曆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完全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是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或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當中稱《世說新語》為“誌人小說”,可見此書的成就主要在記人與記事方麵。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世說新語》的文字簡潔雋永,筆調含蓄委婉。它沒有鋪敘或過多的描寫,更絕少誇張之處,但寥寥幾筆,卻能表現出相當生動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在《尤悔篇》裏,桓溫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接著又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複遺臭萬年耶!”這幾句話,活畫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