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傳習錄(2)(2 / 3)

那麼,既然心是宇宙萬物之立法者,人應該追求怎樣的精神修養呢?陽明提出了“致良知”之說,從而把“心學”推向係統完備的理論階段。《傳習錄·答陸原靜書》雲:“良知者,心之本體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嚐不在。”又雲:“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業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這就是“良知”的巨大作用,如果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治國齊家平天下,全都可以了。那麼,良知到底是什麼呢?雖然陽明說得玄妙,但我們也可從《傳習錄》中總結出主要的方麵。比如,孝悌禮智信是最基本的良知,而其他更多的方麵則需要人們努力尋找。

陽明高舉“心學”大旗,其重視個體價值的特點與晚明知識界精英們要求張揚主體意識的內在要求不謀而合,是晚明思想解放的開端。比如泰州學派的王艮、王學左派的李贄都與陽明之學一脈相承。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是一位把“心學”平民化的思想家。據說他曾經後車載以老母,身著戰國時代的寬袍高帽在北京城裏招搖過市,實是“心學”要求張揚個性的激烈表現。李贄則從心學重視主體的基點出發,提出“夫心者,人之私也”(李贄《焚書》)的大膽言論,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解放色彩。

明清鼎革之際,王門後學空談心性的學風頗為人詬病,遂興起王船山等人的經世致用之學。而隨著清統治者政權的日漸穩定,統治者大加提倡理學以穩固人心,理學遂再次占據了意識形態領域不可撼動的主流位置。雖有考據大師戴震等人試圖對抗理學的努力,但與陽明“心學”相比,終顯得力不從心。(佚名)

明代心學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晚年喜愛越城東南的會稽山陽明洞,築室而居,自號陽明子,因此世稱陽明先生。

陽明先生的生平帶有不少傳奇色彩。據說這位心學大師出生時,他的祖母夢到神人身著彩衣駕雲而來,敲打鼓吹送來一個嬰兒,驚醒後便聽到孩兒啼聲,因此祖父竹軒公將這個新生兒命名為“雲”。又傳說陽明由母親鄭氏懷胎14個月才出生,直到5歲還不會說話。一天,與鄰家小童嬉戲,恰巧有一僧人經過,說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竹軒公聽後有所醒悟,便更改了他的名字,陽明便當即能夠開口說話了。

幼年的陽明已經顯露天賦,聰穎過人,他開始學說話時,一日忽然誦出祖父平日所讀過的書句,家人驚訝地問他是如何學得的,他說:“聽祖父讀時就已熟記下來了。”可見王陽明的記憶力非同尋常。

陽明的一生,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在28歲以前,憧憬聖學,希望做天下第一等人,行天下第一等事。他本著自己對社會、對政治的熱血和執著,以及那種自傲和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堅持要對國家及社會人民有所裨益。從28歲舉進士以後到44歲是陽明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宦海浮沉,遭受貶謫,來到偏僻的龍場。這一階段陽明生活極端困厄,情緒抑塞沉鬱,思想上則是印證的時期,也是他事業和學說成功的開始。從45歲到57歲病逝軍中,是他建立事功和學術成熟時期,也是他講學立教的極盛時期,這是第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