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他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係。繼而轉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在甲骨文、古器物、殷周史、漢晉木簡、漢魏碑刻等諸多學科的研究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門戶,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所涉獵的各個方麵均有極深造詣和獨到創見,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留下了豐富的學術遺產。
王國維21歲時,離開家鄉海寧,來到上海謀生,在梁啟超任主編的《時務報》報館擔任書記、校對。半年之後,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這家報紙被迫改刊。於是他離開報館,來到羅振玉主辦的上海東文學社,邊工作邊學習。羅振玉擅長考古,具有豐富的金石文字知識,家裏藏有豐富的甲骨、金石等器物,在治學上也有一套辦法。王國維的刻苦好學很快得到羅振玉的賞識,1901年秋,羅振玉推薦他到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回國後,王國維先後在江蘇南通和蘇州師範學堂教書,不久,羅振玉推薦他當了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在辛亥革命浪潮襲來之際,他追隨羅振玉流亡到了日本,開始從事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的研究。
1923年,革命浪潮在全國日益高漲,王國維卻以清朝遺老自居,在羅振玉的引薦下,出任清宮南書房行走,給廢帝溥儀當先生。這時清華大學設立研究院,擬請王國維當院長,他以“時變方亟”婉言謝絕。後來,溥儀親自勸他就任,他才接受聘請,作了教授。王國維在清華大學教書期間,以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曆史學、考古學方麵的專家學者,但他本人卻始終置身於內心和時代潮流的極端矛盾之中。
1927年6月24日,王國維雇好洋車來到頤和園。他購票入園,步行到排雲殿西的魚藻軒前,麵對著昆明湖水,若有所思。但態度異常鎮定,還從懷裏掏出煙盒,取紙煙一支,吸之將盡,便向湖內縱身一躍!園丁聽見有人落水,便連忙跑去把他救了起來,但不到兩分鍾,一代國學大師已經氣絕身死。王國維的自沉昆明湖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戰栗和遺憾,也給後人留下了難解之謎,其時,他年僅50歲。
王國維的死因眾說紛紜,但很多人都同意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他並非身殉清王朝,而是“殉一國之文化”,無法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凋零乃至斷裂,於是舉身赴水。不過,無論王國維的政治態度如何,他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他是真正苦讀的大學者,不少經他手校手批的古籍還保存在北京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在每一本的眉端、行間、卷首、卷尾都留下了眉批、夾注、校語、跋語,丹黃燦然。在日本的時候,夫人要跟他商量點事情,王國維拿著書本隻當聽不見。年輕時,他最不喜歡讀《十三經注疏》,但為了搞簡牘學、經學、史學等方麵的研究,卻下定決心通讀。他為羅振玉收藏的大批書籍、甲骨片、金文拓片、碑刻拓片、封泥等一一整理編次、考證。有時一天下來,隻能弄十幾個銘文,十幾張紙,非常艱苦,而他卻樂在其中。“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這是對王國維先生當之無愧的評價。
王國維先生撰寫的《宋元戲曲考》(後改名《宋元戲曲史》),第一次對中國戲曲的發展過程做了係統性的研究,他對戲曲的藝術價值的認識和對一些作家作品的評價,和西方戲劇理論也有明顯的關聯。
《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前麵大部分是影印版的王國維先生講義手稿,後麵附有一部分學生的聽課筆記,對中國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著名學者葉嘉瑩所著《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有深入細致的研究。葉嘉瑩先生的學術文章,文字優美,不僅是優秀的學術著作,同時也是令人不忍釋手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