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酬謝為目的
這類饋贈是為答謝他人的幫助而進行的。因此在禮品的選擇上十分強調其物質價值。禮品的貴賤厚薄,首先取決於他人幫助的性質。幫助的性質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一般說來,物質的幫助往往是有形的,能估量的。而精神的幫助則是無形的,難以估量的,然而其作用又是相當大的;其次取決於幫助的目的。是慷慨無私的,還是另有所圖的,還是公私兼顧的。隻有那種真正無私的幫助,才是值得真心酬謝的;再次取決於幫助的時機,一般情況下,危難之中見真情。因此,得到幫助的時機是日後酬謝他人的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光明磊落表心意
送禮和收禮本質上應是一種溝通感情的美好方式,然而禮物又很容易成為賄賂和受賄的代名詞。世風如此,似乎幹什麼事都是“非禮勿動”,沒有禮品開路,你麵前的永遠是“紅燈”。
我們都知道,送禮的目的在於帶給別人一份快樂與欣喜,用一種有限的物質形態去表示出自己對對方一種無限的誠心誠意。
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送禮者的送禮時的種種心態,看看送禮者的心態是否有違送禮——這一禮節本義的。
有人認為,送禮是種負擔。
你送過來,我還回去,不是出於真心,而是迫不得已,隻不過是為了避免來而不往而被人譏笑,要送禮了,臨時買一件隨便的禮物,也甭管受禮者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往受賀者家裏一放,萬事大吉。
更有甚者,將買禮物這件事全托給一個不知道將禮物送給誰的人去辦。
的確,送禮有時會成為一種負擔,可那也是指禮物過重,超出自己經濟承受的能力和送禮次數太多、太集中而言的。
真正代表送禮者真心誠意又讓受禮者坦然收下並心存感謝的禮物,並不在於它的價格昂貴與否。而在於禮物本身所蘊含的那份可心與可愛。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你對受禮者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比如對方的喜好、性格,以及他的家庭環境,平時還得做個有心人,留意合適的禮物,免得禮到送時選擇難。
一件合適的禮物,表現了送禮者對對方的了解,也反映了你——送禮人的品位及個性,大方或吝嗇,實實在在或虛榮之至,高雅或俗氣。
有一種送禮者出手大方,頗有一擲千金的“瀟灑”與“豪邁”。其實,他隻希望自己的禮物帶給對方一個信息:我很“富有”,在親友麵前炫耀一番,似乎這樣便高人一等,出人頭地了。
還有一種人,送禮時就考慮:對方是不是會還禮。“我送了一套有聲圖書給他,他還不給我送套別的什麼東西?”以此考慮對方是不是值得一送。
另外有的人還要看看受禮人是不是對自己“有用”,他們的禮物隻能送給投桃報李的人,而不能考慮自己的禮物是否能給受禮者帶去溫暖與歡樂。
人與人的交往,注重的應是一個 “情”字。送禮,既不是對他人的施舍,也不是資助,因此,也就不應該將禮物放到金錢的秤磅上去稱量一下它的價值。
送禮是一件發自內心的極為愉快的交流感情的活動,是親切的贈與。
送禮細節要注意
一、明確贈禮的性質
明確贈禮的性質是最要緊的。是為生日、升學而贈禮還是為初次見麵、歡送畢業而贈禮,或是為逢年過節而贈禮,在選購和送出之前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二、了解贈禮的對象
同樣一份禮品,不同的受禮者會有不同的反應。贈送女孩子一份逗趣的玩物,她會愛不釋手,而贈給一個性格內向的長者,他一定會嗤之以鼻,不予理會。贈禮必須符合受禮者的身份、性格、愛好和習慣,才是適當的禮物。
三、掌握贈禮的時間
對方生日時,送上一份禮品以示道賀,他一定會牢牢記住你;對方升學或獲得某種榮譽之後,送上一份禮品以示祝賀,他一定會由衷地感激;逢年過節之前,送上一份禮品以示祝願,他一定會發自內心地喜悅。這些都是適時的效應。
四、選擇贈禮的場合
在禮儀場合,宜送大方、體麵、高雅的禮品,書籍、紀念徽章、花束等便是上乘的選擇;而在小範圍或個別場景下,贈送吃用等學習、生活用品也會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