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慎思寄語
在一籃美國提子中附上諸如此類的文字:“你一直學習很努力,所以應該補充一點維生素C!”
五、顧及禮俗
因人因事因地施禮,是社交禮儀的規範之一,對於禮品的選擇,也應符合這一規範要求。禮品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受禮對象區別對待。一般來說,對家貧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畢業班同學,以紀念性為佳;對朋友,以趣味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孩子,以啟智新穎為佳;對外賓,以特色為佳。
六、不要犯忌
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送禮,忌單數,但“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要注意回避。白色雖有純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凶災、哀喪之色。
愛在禮品中傳遞
古語雲:“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是禮品,總有贈送者和接受者,但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是贈送者,也不可能永遠是接受者,二者的角色往往是轉換的。禮尚往來,人之常情;而禮品的特殊使命就是通過贈送與回贈的過程來實現的。送禮者所賦予禮品中的含義或信息是否被接受者所領悟,答案往往就體現在回贈的禮品中。因此,回贈禮品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甚至更見“功力”。
美國人弗吉尼亞·格雷夫斯講了一則小故事。1957年她生兒子時,同一個名叫安的婦女住同一間病房。弗吉尼亞的父母是開花店的,每天都給她送一大束鮮豔的玫瑰花。而那個叫安的婦女卻總是孤獨地呆在病房,從來沒收到過一朵花,也沒有人來看望她。
當弗吉尼亞第七次收到花束時,她感到不安起來。因為她從安的眼睛裏看出了憂傷和鬱悶。
於是,當她的父母來看望她時,她叮囑也給安送點花來。吃完晚餐,鮮花送來了。“這次是給你的。”弗吉尼亞看著花束上的祝福卡片說。
安長久地凝視著鮮花,終於輕聲說道:“我該怎麼謝你才好呢?”
21年以後,弗吉尼亞的兒子不幸被癌症奪走了生命,報上登了訃告,悲哀的心情籠罩了整個家庭。
在喪禮上,一個郵差送來一小瓶鮮豔欲滴的花束。卡片上寫著她兒子的名字:“獻給約翰·格雷夫斯——與你同一天出生在紀念醫院中的孩子和他的母親謹上。”
弗吉尼亞望著那隻小花瓶,這才認出是多年以前送給那位憂鬱的婦女的,今天這瓶中又一次插滿了玫瑰。
這是一種友好的報答,是沉積在記憶中的感激之情,它在人悲傷的時候給予人神奇的撫慰。它代表的是人生的希望。
禮品具有兩麵性
《禮記》中說:“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中國傳統的“禮樂之道”特別注重人來而我往,人有施於我,我當報以人的精神。當然,當別人有恩於我,別人並不應該存有希望獲得報償的念頭。但禮品具有感念功能,感激懷念常常導致情深意長,從而使人的心情趨向敦厚。“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禮樂之道”是鼓勵人能用感念恩情而予以回報。而恰恰是有來有往,才能使人際關係納入一個真正情感互融、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有一句歌詞唱得好:人字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