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饋贈的知識(3)(3 / 3)

當初,釋迦牟尼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無言以對。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他一語道破了人類得以生存的秘密,同時也揭示了禮尚往來的本質。與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人對尊重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都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得到滿足的。每個人無不處在多維的、雙向的人際關係之中,人們在“人海”之中相互依存,逐漸明白了一條真理:為了不使自身這一滴“水”幹涸,就要維持周圍“水”的群體的存在。於是,人們提倡不斷給人以愛,這樣一來,也就能不斷地從他人那裏獲得愛,而人際關係正是在這種雙向的、互惠的、積極主動的交往中形成良性循環的。

我們民族曆來注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然而,禮品不都是負載著善意的,人之常情常會被人利用。所謂“拉口子要見血,舍孩子以套狼”,“禮品”有時就是陷阱。

春秋時,晉國當權貴族智伯,打算率兵征伐衛國。他為了迷惑對方,事前贈送衛君四百匹馬,一雙白玉。衛君非常高興,群臣也都喜慶祝賀。唯獨南文子麵帶憂慮。衛君問他:“大國同我們友好往來,你為什麼反而憂形於色呢?”南文子回答說:“沒有功勞而受賞賜,並未出力而得厚禮,不可不慎重考慮。馬四百匹,白玉一雙,本是小國間互相贈送的禮物,而今卻從堂堂大國送來,原因何在?請您好好想一想吧!”衛君便將這番話傳達給鎮守邊疆的將士,叫他們提高警惕。不久,智伯果然帶領軍隊向衛國發起突然進攻。到達邊境後,見有防備,隻得撤軍回國。智伯說:“衛國有了賢人,已經識破我的策略,這將使我們徒勞無功,還是收兵為好。”

禮尚往來情意深

不知您讀過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創作的聞名遐邇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沒有?

小說描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恩恩愛愛、清深意篤的年輕夫婦,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們仍存有兩件值得珍貴的東西——一樣是丈夫三代祖傳的金懷表,一樣是妻子一頭褐色的誘人秀發。

聖誕將至,妻子很想送給丈夫一件讓他驚喜的禮物,讓平淡的節日變得帶有一絲甜味。盡管每天對花銷都精打細算,能省則省,可能否給丈夫買件可意的禮物,妻子沒底。

丈夫為了讓妻子高興,千方百計想買那套玳瑁發梳——那套曾讓妻子怦然心動的禮物,他不想讓生活的困苦時時占據妻子的心。

他們都想著不動聲色地買一件有價值的禮物給對方。

為了給妻子買那套玳瑁發梳,丈夫忍痛便賣了金懷表,將那套貴重的裝飾發梳買了下來。

妻子為了給丈夫買一條像樣點兒的表鏈,以配丈夫那塊金懷表,忍痛將一頭秀發賣掉。平安夜,兩人手裏拿著禮物,望著對方,淚影婆娑。兩人的禮物失去了實際意義,可它們卻飽含著夫妻間的深厚情誼,感人至深。

歐·亨利創作的源泉是來源於一個傳說:耶穌出生馬槽裏時,有被稱為“麥琪”的三位賢人(也有人說是被稱為“東方三王”的三人),給他送來了三件禮物:一個贈給他以黃金,表示尊貴。一個贈送給他是乳香,代表神聖。另一個贈給他藥物,預示著基督日後必受迫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