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同場合中的饋贈(3)(3 / 3)

寒食節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的說是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在外逃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他封賞隨其逃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不開火、寒食掃墓的風俗。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定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為爭取實行8小時工作製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並公眾放假。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曆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五月一日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鬥爭。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也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的意義在於勞動者通過鬥爭,用頑強、英勇不屈的奮鬥精神,爭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民主的曆史性進步,這才是五一勞動節的精髓所在。所以,人們才這麼注重勞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