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不同場合中的饋贈(4)(1 / 3)

端午節

陰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誣陷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汨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駕舟救屈原而興起了賽龍舟的習俗,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兒童節

國際兒童節,它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節日。

19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於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國際兒童節”的概念。

這次大會有54個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於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救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討論。

自此次大會後,一方麵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麵也為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各國政府都先後規定“兒童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裏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硝煙中的中國孩子的童年難免痛苦和憤怒,但苦難的童年也有明快和熱情。中國抗日兒童團的建立,讓那時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節日——兒童節,不過,那時的兒童節是4月4日。

老兒童團員回憶說,到兒童節這天,隻要日本人不來“掃蕩”,縣裏、區裏都要組織活動、開大會。有時舉行唱歌比賽,有時組織操練,幾個村的兒童團還較著勁,看誰歌唱得好,操練得整齊,得了優勝還有獎,獎品是鉛筆等。

從 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著裝。

香港、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兩地的兒童節日期仍保留過去的傳統為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遊玩。

七夕情人節

陰曆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準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中秋節

陰曆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裏,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