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不同場合中的饋贈(4)(2 / 3)

重陽節

陰曆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陽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裏人縫製小袋,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借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裏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袋、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教師節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一係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1932年,民國政府曾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但教師節沒有單獨的活動,沒有特點。而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開始,即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恢複建立的第一個教師節,從此以後,老師便有了自己的節日。

而世界教師節是在每年的10月5日,為紀念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IL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頒布《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4年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世界教師節。

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裏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魯迅的夫人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