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發音中與“死”發音相近,在中國的鄰邦朝鮮、日本,人們習慣將“4”視為預示厄運的數字,談“4”色變之勢不亞於西方人見“13”色變。在中國,“4”也不受歡迎。
你日常送禮,特別是看病人時,離“4”可得遠點,省得讓人不高興。
“7”——奇異之數
“7”在《聖經》中是個很有力的數字:約書亞帶七位祭司繞鬱利哥城而行,繞到七次時吹響第七個號角,城牆頓時坍塌;
聖母瑪利亞有七件歡樂之事,有七件悲哀的事;禱文也分七個部分……
“7”是個很奇怪的數字:1至10個數字中,隻有“7”不是其他數的倍數,也非除數,正七邊形是個不能用尺子和圓規畫好的正多邊形,因此“7”被視為神秘的數字。
西方人送禮絕不送“7”,因為他們會覺得你送給他們的是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傲慢、暴怒、忌妒、色欲、暴欲、貪婪、怠惰。“7”甭想充當禮物的角色。
中國人恐怕會將“7”諧做“淒”(淒涼)、“欺”(欺詐、欺騙),反正也說不清為什麼忌諱這個字,大概歸咎於“7”太神秘,更讓人敬畏吧。
猶大的代號——“13”
在歐美,13是個不受歡迎的角色。在他們看來,“13”是不吉利的,宴會不可13人一桌,不能上13道菜,門牌、街道、樓層都不用“13”這個數字,更有甚者,考生拒絕坐13號座位,海員厭惡13日起航,一般人到13號便情緒不安。
“13”之所以不受歡迎,源出自《聖經》:耶穌與門徒共進晚餐,耶穌嚴正地說:“你們中有人出賣了我。”有人表情愕然,有人麵呈怒色,有人不解迷惑,隻有猶大麵孔死灰,手拿錢袋……那天共進晚餐的共有13人。這就是《聖經》中有名的一段:最後的晚餐。
這恐怕就是西方人所謂的“數字13恐懼症”吧!這樣的日子,就不適於前去送禮了。
不光西方人對“13”敬而遠之,亞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新加坡,非洲的加納、埃及等國,也有相同或類似的說法,可見“13”大大的不受歡迎。
“1”——孤單的數字
你要是到印度的話,就會發現印度人忌諱“1”字。
“1”乃數字之始,萬事開頭難,你送人家“1”不是祈禱困難時時與人家過不去嗎?所以人們避開這個數字,或用其他數字取代之。這種忌諱下至平民、上至達官顯貴,無不如此。
中國人都說好事成雙,“1”單薄,上下不靠也不大吉利。所以,送禮避開“1”字。
“10”——失
人們對“10”也不感興趣。
“10”與“失”諧音,大凡受禮,多為得到康複、脫險等,誰又願意“10(失)而複得”,“得而又失”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滿則溢”,“10”代表圓滿,所以中國人祝壽時常采取以下做法:60大壽59做,70大壽69做,以示吉利。
不同的國度、民族,由於曆史、宗教等因素,形成了對數字特殊的習俗和禁忌。不懂其規矩,不僅會鬧出笑話,有可能還會引起對方誤解。
包裝禁忌
同禮品種類一樣,在禮品包裝上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忌諱。在歐美、日本等國,非常講究禮品包裝,各大商店有專門的包裝櫃台,根據客戶要求為其服務。日本人選禮很重視包裝,禮品往往要放在特製的禮品盒內,外麵包上幾層精美的包裝紙,再係上一條好看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包裝上紙繩結紮之處附有人的靈魂,標誌著送禮人的誠意。他們通常在喜慶送禮時結剪刀狀紅白紙繩,它預示吉慶之路越來越廣;喪事結鉗狀黑白紙繩,以希望凶喪不再降臨。日本人在送禮時,還總在包裝紙上寫上“粗品”兩字,以示客氣。商店也備有印著“粗品”字樣的包裝紙,供人們送禮用。
我國送禮品時,也常在包裝上賦予一定的含義。如中原一帶在慶賀嬰兒降生時,有男家向女方娘家送“喜禮”進行報喜的習俗,喜禮由男家派人抬或挑到女方娘家,但裝喜禮的容器絕不能用竹籃,俗話說,“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因而要避免使用。漢族在送禮時,往往喜歡用萬年青或太平錢等作附加物包在禮品上,以討口彩、圖吉利。由此可見,禮品包裝同禮品種類一樣,也表示一種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