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生活中我們是否注意過這種事情: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了對這個人的一貫看法。某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一生聲名卓著,到了晚年卻晚節不保,因為一樁私生活的醜聞而敗壞了一世名聲;某人因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人們就認為他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不好都隨之而去,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在朋友交往中,有時多年的友誼會因一次小別扭或誤會而告終;夫妻之間吵架,一氣之下,可能全忘記了對方過去的好處和恩愛,隻想著離婚……這些都是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在起作用。
曾國藩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作為近因效應的引證。
曾國藩在最初和太平軍的交鋒中,一直處於劣勢,於是在奏折中稱自己“屢戰屢敗”。但他幕下的一個師爺看了說,不要這樣寫,而是將四個字的位置調動了一下,變成了“屢敗屢戰”。
曾國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過來,交了上去。結果一個“常敗將軍”的形象變成了敗而不餒、堅忍不拔的形象。
近因效應還有一個表現就是,最後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比如,老師跟學生說:“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雖然錄取率那麼低。”或者說:“雖然錄取率那麼低,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隻因語句排列的順序不同,給人的印象卻全然不同。前者給人留下悲觀的印象,後者則給人樂觀的印象。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近因效應也稱為“新穎效應”。
生活裏,我們總是強烈譴責喜新厭舊的人,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很多人都有“喜新厭舊”的習性——比較重視“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視舊的信息。
近因效應實際上包含著人類喜新厭舊的本性。這提醒我們,人際關係是需要“保鮮”的,尤其是夫妻之間。
賀歲大片《手機》裏有句流行一時的台詞:“在一張床上睡了20年,難免會有一些‘審美疲勞’。”不管當初如何恩愛、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經常保持新鮮感,近因效應會使我們忘記對方過去的好,而因為喜新厭舊,具有移情別戀的可能。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於交往活動有更大影響,突然的一個信息會使人們早已習慣的認識和印象發生質的飛躍。比如,張娟和郭珊珊是同時進入公司的新同事,倆人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脾氣相投,背景學曆相當,對問題的看法和角度都很相似,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倆人慢慢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過去,倆人也是越來越有默契,友誼之樹在慢慢成長。但是最近,在閑談中,張娟發現郭珊珊的一些話語和以前告訴她的不一樣,前後矛盾,於是心中犯疑,對郭珊珊以前的一切友好都打上了問號,認為她是個不真誠的人,從此以後對她說的任何話都不相信了。
那麼近因效應是否和第一印象互相矛盾呢?其實,它們並不矛盾,而是各自有著適用的範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第一印象影響較大,而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有較大影響。這就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依靠吃老本,要時刻注意近期的表現,時刻注意保持已經樹立起來的形象。
平時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認真對待,特別是每一次交往最後幾分鍾的音容笑貌。由於是老朋友,就沒有什麼第一印象可言,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發生近因效應,卻是無法預料。隻要有一次表現得有點異樣或特別,那麼,過去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一筆勾銷。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利用首因定律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對“第一”情有獨鍾,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第一個戀人等等,但對第二就沒什麼深刻的印象。你知道嗎?這是“首因定律”的表現。
有位心理學家撰寫了兩段文字,講的是一個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動。其中一段將吉姆描寫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他與朋友一起上學,與熟人聊天,與剛認識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則將他描寫成一個內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