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讓下屬努力工作的攻心術(1)(1 / 3)

得人心者得天下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的過程就是經營人心的過程。因此得道者得人心。得道之人擁有的是無形資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時候,這種人心齊聚的優勢,也會幫助他們化險為夷,安渡難關。而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甚至連親戚也會叛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裏的“人和”就是指人心所向。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1917年,毛澤東在給黎錦熙的信中寫道:“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當具有大本大源。”

在解放軍創建之初,為了讓這支紅色軍隊具有戰鬥力,能夠生存與發展,高瞻遠矚的毛澤東就向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指出:我們是工農群眾的武裝,要為工農群眾打仗。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對解放軍的建軍宗旨則做了係統的概括,他說:“緊緊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惟一宗旨。”正是在這惟一宗旨的指引下,紅軍在長征途中,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即使部隊處於艱難困苦的境地,戰士們不得已到地裏掰包穀吃,每掰一個,也要在包穀株的枝丫上卡一枚銅板,所以,得到了人民最真心的擁護和支持。他們每到一處,都有群眾燒茶送水,籌錢籌糧,不少人爭著當向導,大批青年踴躍參軍。許多傷員不能繼續前進,都留在了老鄉家中療養。

相反,分析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失掉了民心。

對於一個組織、一個團隊,最大的製勝法寶就是——人心。軍隊如此,企業更是如此。《孫子·謀攻篇》中講道:“上下同欲者勝。”即是說,官兵同心,上下齊心協力,就可以奪取戰爭的勝利。這是孫子提出的分析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那麼,如何使上下同欲呢?孫子在《計篇》中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說,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眾與他的意願相一致,這樣,民眾在戰爭中,就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在這裏,孫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孫子所講的“道”又是何意呢?指的是政治。他特別強調“民與上同意”,即指國家實行的得人心、順民意的政治。用“道”鑄造的“組織”,“上”與“下”、“內”與“外”能同心同德,有任何艱難險阻都能克服。

把孫子的“道”用於現代經營管理中,就是把企業的利益、員工的利益、客戶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如此布“道”,其“道”必久。“道”,是人的“心”。人有了“道”,猶如魚有了水。正因為如此,世界一流企業的成功之道,其經營者和管理者們無不把經營“人心”放在首位。

情與情能相容,心與心易相通。一個企業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員工的人心向背、消費者的人心向背變得越來越重要。

無論牛根生的個人經曆還是蒙牛的創建過程,“人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砝碼。牛根生將經營人心當作一個事業來經營。

牛根生說:“感情的培養和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非常善意地對待我們周圍的人,包括我們企業的人,包括社會的人,隻要有投入,肯定有產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經營人心包含了幾個層麵的含義:既要經營員工的心,也要經營經銷商、合作商、投資方的心,更要經營消費者的心。

經營人心,首先要用“心”經營員工的“心”。人是最大的生產力,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聚攬人才。蒙牛對員工捧出的是一顆真摯、誠懇、舐犢般的愛心,換來的是員工孺子牛一樣的忠誠與敬業之心。牛根生散了錢財,得了人心,聚了人才,收獲了高效益與高效能。這是蒙牛高速發展的動力之源。

蒙牛為了贏得客戶的青睞,提出了“產品就是人品”的口號,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做起。對自己嚴格要求,從技術、設備到流程控製、奶源維護,再到質量檢驗,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不放過任何細節,消除質量死角,保證牛奶的品質,保證客戶飲用的安全與健康。用這份精誠之心敲開客戶的傾心之門,為蒙牛樹立起良好的口碑。

蒙牛還有一顆火熱的社會“良心”。“願每一個中國人身心健康”絕不隻是置於口頭的呼聲,而是融入企業的每一步行動中。抗擊非典、捐奶助學、援助申奧、抗震救災……每一次重大的社會活動都留下了蒙牛的熱心與真心,博得了社會大眾的信心與放心。

“經營事業就是經營人心”的哲學思想為百年蒙牛的目標打下根基。這是蒙牛高速發展的動力之源。經營人心也是蒙牛的終極目標。

從人的心靈入手

在人類曆史上,自從有了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的曆史可視為與人類曆史一樣悠久。同時,管理更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在一定意義上說,一些企業不景氣,就是輸在管理上。

一把沉重的大鎖掛在門上,有人拿一根鐵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樣的力氣,都打不開。這時,另外一個人來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鑰匙,往鎖眼裏一放。“哢嚓”一聲,鎖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