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別過於苛刻
心理學告誡人們,孩子的自尊可以看作是對自己身體、能力、表現等感到滿意的一種心態。不同的孩子會有個別差異,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醜,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胖,有的孩子處事靈活,有的孩子遲鈍,等等。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給他們的評語,所以父母的育兒工作之一便是維護和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1990年《財星雜誌》有一篇標題為“為什麼評分得A的主管卻是評分得F的父母”的封麵故事。據觀察,成功主管的子女比較可能發生情緒與健康問題。譬如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公司,主管的子女每年有36%接受精神異常或濫用藥物的治療,非主管的子女隻有15%。報告中又指出,主管長時間工作與個人特質(完美主義、沒有耐心)是問題子女的元凶,並忠告精力充沛、對自我要求過於苛刻的管理者,需要學習如何不傷害子女的自尊與自信。
孩子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作為家長,你一定要明確:孩子年齡小,還不具備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他們在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想據為己有。他們在情緒得不到滿足時,會生氣甚至發脾氣,以破壞物品或攻擊他人等行為發泄心中的不滿——而這些,都屬於一個正常孩子的情緒反應,是他們特有的性格特點,我們不能一味地認為孩子是不講理、自私或有暴力傾向,而要從實際出發,幫助孩子辨別對錯,滿足他們合理的需求。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家長要首先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馬上指責孩子,應當心平氣和地了解孩子做出此種行為的原因。待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不良影響,並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如將弄亂的玩具收拾整齊,向被自己傷害到的同伴道歉等等。
在批評或是幫孩子矯正錯誤的過程中,一定時刻不要忘記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不嘲弄孩子,重視與孩子相處時的禮貌,向孩子承認錯誤,減少孩子的難堪情緒等。
很多人在事業上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但在家庭生活中卻扮演著失敗的父母角色。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期,真的就後悔莫及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不遺餘力。不管有多忙,也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傾向,適時糾正孩子的缺點,幫孩子建立完美的人格、心態,這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
向孩子敞開心扉
在中國的親子關係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卻要求孩子能夠向父母吐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是親子溝通的一道屏障。
劉先生不苟言笑,嚴肅古板,是一位典型的威權父親,他可能從來未曾體會孩子的感覺,也可能從來沒能欣賞孩子的笑容。由於年老,他負責社區的清潔工作。社區的孩子們都知道,劉先生很凶,脾氣暴躁,沒人敢接近他。
劉先生的孩子們,雖然都認真工作,但是都文化程度低。他們懼怕父親。碰到爸爸在場,尤其是吃飯的時候,都不敢講話。孩子先幫爸爸把飯端好,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父親的意思,就得挨罵。有時鄰居能親眼看見,他的小孩在做家務時,稍有動作慢一點兒,他就大吼大叫,孩子們嚇得不敢講話,低著頭賣命工作。
孩子們慢慢長大,都離開了家庭。這位父親孤單地過著生活。後來,劉先生年老體衰,生病了,沒有一位孩子願意去照顧他,惟獨年老的太太在身旁照顧。病症愈來愈嚴重,劉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關係也隨風而逝。
誰說老劉先生不愛他的孩子?他像牛馬般地努力工作,誰說不是為了家人幸福?隻是因為時代與文化環境的捉弄,讓他觀念跟不上來,變得僵化,不知該如何跟孩子做有效溝通,如何溫情相處。他的苦,不是他自己願意的啊!每當見到許多孤單而受苦的老父親們,我們的內心就有同樣的感觸。
傳統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有一位接受調查的成員無奈地說出自己對父親的感覺:“我的父親是個非常嚴肅的人。從很早以前,我們的溝通就很少、很淺,單獨和父親相處,竟會帶給我許多焦慮和不安。並不是因為我畏懼他,而是不知道如何與一位陌生人相處所帶來的情緒和反應。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這樣的關係是我心中一個難解的結,但我依舊不知如何與父親接近。”
這種父親們往往都堅持父親的權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聽話”、“不乖”,等於是漠視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這會使他感覺權威地位動搖,因而他需采取非常手段(打、罵之類),鞏固他的父親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錯事,也不願向孩子道歉。父親對其他人都可以道歉,惟獨對自己的小孩不行。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孩子,會願意長期忍受父親如此的教導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