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在於自己,不被他人左右
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父子倆聽了別人的議論,從“騎著驢”到“抬著驢”走。有時我們的煩惱純粹是因為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有時總是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意見更為重要,使別人的讚許和批評成為一種強大的支配力量。比如說別人認為我們能辦得了某件事情時,我們就非常相信自己;而當別人搖搖頭說我們辦不了某件事情時,我們也就很輕易地放棄了,不再去嚐試。但是你反過來想想:如果使自己的行動完全取決於別人的看法,那麼一旦失去別人的讚許,而剩下批評時,你便感到一無是處、無所適從。
其實,別人的評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
雖然有些人也很清楚這個道理,卻因為很多原因,還是會被別人的評價左右。怎樣才能不受別人評價的左右呢?下麵是一些建議:
(1)將別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與自我價值截然分開。別人的評價隻能代表別人對事物的看法,並不是真理,神聖不可改變。你認為可以聽的就聽,認為可以不聽的就不聽。
(2)不理睬那些企圖支配你的人。你可以自己想象著對自己說:“你的意見與我毫不相幹。”這樣你就不必依照別人的感情來確定自己的價值,也不必解釋和反駁。因為你不可能向這些人解釋清楚,相反還會糾纏不清。
(3)理解存在於生活,不理解也存在於生活。你的許多做法,別人可能不理解,這沒關係。理解是要有一定時間的。再說,人的思想、環境和修養的不同,哪能對你的所作所為都理解呢?如果每件事都等別人理解之後再去做的話,那你一生中才能做幾件事?況且,周圍的許多人和事,你不是也不理解嗎?可他們仍然在進行著,並沒因為你的不理解而停止或改變。總之,人們並不需要理解一切,也不可能理解一切。
(4)從購置衣物開始,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買,不必征求別人的意見。因為衣服是要穿在你身上,而不是穿在別人身上。別人的選擇隻代表別人的愛好和審美,並不代表你。再說,如果穿上與你的修養氣質不相符的衣物,還會帶來明顯的反差,讓大家感到滑稽可笑,也會使你難堪,因而深深地陷入苦惱之中。
(5)不迷信權威,不盲目崇拜。迷信權威和盲目崇拜,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權威也是從不是權威開始的。過分迷信權威的評判很容易喪失自信心。
(6)別怕挨罵。要想不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就要做好挨罵的準備。當你沒有理睬別人的評判時,很有可能會被別人說成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這很正常。評判你的人一般都希望你能采納他的意見,而你的不理睬本身就表明你與眾不同,而與眾不同則容易招來非議。
(7)不要怕孤立。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真理有時是在少數人一邊的”。不要以對自己行為認可人數的多少來確定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隻要你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論支持你的是多數,還是少數,都應堅持。
總之,這些都要從平時做起,一點點地積累、沉澱。等到完全克服了這一缺點後,對辦事是大有好處的。
遇到挫折困難,不屈不撓跨越
要辦好一件事,很多的時候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在辦事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應該持之以恒、堅持到底。
辦事的結果無非有兩種:一種是成功,一種是失敗。而那些善於把握時機的辦事人員,在對待挫折時,有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他們努力盡責地做好每一件事並最終獲得成功。有這樣一個例子:
教生物的王老師想在新學期搞創意教學,希望能帶學生到野外去觀察生物,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知識,但校長出於安全考慮,無論王老師怎樣保證不出問題,就是不批準他的這個創意,一拖再拖。
眼看著快開學了,王老師坐不住了,他來到了校長家。
當他聽校長老婆說校長不在家後,嘿嘿一笑,說:“我就坐在門口等他。”說完,真的一屁股坐在樓道台階上。
校長老婆並沒有當回事,關上門,做自己的事。等到電視上播出“祝各位晚安”時,校長老婆察覺門外有動靜,打開門一看,見王老師正在台階上搓著手跺著腳。
“你怎麼還不回家?”校長老婆忍不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