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基礎 分類評估
本期關注
作者:王敏 張斐然
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至今已經有百年的曆史。從最開始依附於文學門下,到如今的藝術學科已經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但目前在許多綜合型高校的評價體係中,依然把論文著作、研究報告作為評價學科成果的標準,未能將藝術創造納入體係。對於許多從事藝術實踐和藝術創造的學者來說,無法把藝術實踐和創作活動以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影響了他們的工作評價。
2014年12月25日,由教育部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承辦的首屆全國藝術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論壇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行。百餘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藝術院校的學者齊聚杭州,探討中國高校藝術學科未來的發展。期間,多位學者表示,現階段高校亟須建立新的藝術學科評價體係,將藝術學科的評價標準與傳統科研評價體係區別開來。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積極探索藝術院校教學、研究和創作的規律和方法,構建具有藝術院校特色的學術評價體係。對此,記者采訪了藝術院校的一些專家、學者,針對當前時期我國藝術學科評價體係建設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
當前的學科評價體係標準和存在的問題
從國家層麵來說,藝術學成為門類之後是一個統一的標準,但由於曆史的原因,不同的藝術院校,其本身的側重點和承襲下來的東西確實有一些差異性。比如專業藝術院校,可能會更注重藝術的技能、演出或者展示的標準。但是關鍵在於國家的標準會要求其對於藝術理論、文化的要求有一個適應過程。綜合性院校兩者比較統一,但是綜合性院校從最初建立開始,各個學科的標準大多會依據專業藝術院校,近年來,因為學校本身的平衡性,學生的文化水平和技巧表現相對稍好些。藝術人才不是以表演好壞為標準,而是以對人的藝術培育的標準為基礎標準。各個院校有統一的最低標準,換個角度來看,要達到這個人才培養標準,肯定會側重其功能性及其師資隊伍。比如綜合大學,因為錄取的分數比專業院校高,這就要求學生既要具備基本的表演、展示的才能,同時還要保證文化水準。
對於藝術高校現在的學術評價體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看來,比較受認可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期刊,比如核心期刊。這個評價體係就是在現行中國的高校和學術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在高校的職稱評審、晉級、年度總結裏麵,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二是學術性文摘,像電影電視方麵有人民大學的《影視藝術文摘》,還有《新華文摘》《高校社科文摘》等,這也是一個比較客觀的學術評價體係,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且大家對這個評價體係比較有共識。在這些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大都被認為在學術上有一定的水準,專業性比較強。這是現在兩個顯在的評價標準。三是現在還有很多評獎,這也是一個評價體係,比如說中國電影金雞獎的理論評論獎,還有高校舉辦的各種各樣的獎項等。當然,這些評獎的標準參差不齊,評獎的範圍也不一樣,有的是針對一個領域,有的是針對一個院校。但是,在推進學術研究方麵具有特定的導向作用。
賈磊磊認為,在現行的科研標準和評價體係內,一些時效性的研究,往往比較搶眼。但是有些學術發展,或者探討學術自律的研究關注不夠,學術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首先符合最基本學術的規律,在對曆史規律的探索、對理論的方法、對理論命題的研究,應該是特別重要的。比如說我們要加強文藝批評,這是一個好命題,或者說是正確的命題,但是現在加強文藝批評的方法,並不是發表一些批評性的文章,對所有作品做出點評就可以了。文藝批評必須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理論研究和曆史研究評價體係的建構應先於批評建構,才能真正推進文藝批評的發展。如果這些理論前提和曆史前提做得不充分,單純地去推進某些評論,表麵顯得很熱鬧,但實際上並沒有長遠的效應。但賈磊磊認為真正問題比較大的,是學術評價標準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比如對博士論文的判斷,對學科的評審等。
學術評價體係的標準其實是最難做的,對於現在的藝術學,賈磊磊指出,藝術學成為一個學科門類之後,整體發展還是比較繁榮的,所以必然會帶動其評價標準的提升。目前許多綜合性高校的評價體係中,依然把論文著作、研究報告作為評價學科成果的標準,未能將藝術創造納入體係。賈磊磊認為,衡量藝術的創作標準,不能用跟本專業相悖逆的標準來進行。賈磊磊舉例說:“比如對一些專業很強的教師的學術評價,就不能按照研究員的標準來要求。”國家的學術和藝術評價體係是分門別類的,這個區分很必要,藝術家就按照藝術創作的評價體係,學者就按照學者的評價體係,藝術創作有自己的規律,還是應該按照不同學科的發展來評定。
在綜合性大學工作20餘年,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魏小傑對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科評價中的問題更有感觸。她指出,目前綜合類大學中的藝術學科本科教學評估,是和其他大學統一的,不一定非常符合藝術學科的特點。藝術學科基本是服從學校人文社科的評價標準,很少考慮到藝術學科的特殊性。“在藝術創作、藝術實踐方麵的成就,學校也認可,但沒有評定依據。學校也希望能夠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標準作為參照。”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也持相同的觀點,一方麵,綜合性大學的藝術標準建立之後,應該有更開闊的眼光。因為過去的綜合大學側重的是單方麵學校的門風和高文化水準,並不把技能看成其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文化越來越成為生活中培養人才的重要方麵,這個問題就越發突顯。國家對藝術門類標準的製定,要把藝術創作人才獨有的表演、舞台呈現等,作為和論文相提並論的標準。這個過程是必要的,但這個過程有些艱難,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藝術專門人才,包括科研和學理的、智力的體現,很大程度上也是體現在舞台表現或者是展廳呈現作品等。而徹底打破其中遇到的難題就在於,是取其標準相提並論呢,還是取消科研對藝術院校來說很重要的研究?周星認為,綜合性大學存在的價值應該是兩者相互置換或相提並論。不同大學存在不同的功能,特別是綜合性大學,比如做純理論研究的藝術學科,理論研究就要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像專業院校就是要求技能、技巧的高度,兩者的兼顧就是綜合性大學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