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設計中的理性思考
學術論壇
作者:謝成開
【內容摘要】我國的網站數量雖然眾多,但好用的網站並不多見。文章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觀念出發,通過對網頁的媒介特征、瀏覽者使用網頁的習慣、慣例的應用、設計層麵等四個方麵的分析,闡釋了網頁設計中的理性和邏輯,並從適合媒介特征、使用習慣以及易學、易用方麵提出了設計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網頁 設計 理性
網頁設計是互聯網發展之後形成的一個新興設計門類,其綜合了平麵設計、界麵設計、交互設計、產品設計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其既是一個信息傳達的媒介,同時也是一個供人們交互使用的軟件產品,好的網頁設計不但要美觀、漂亮,還要易學、易用。要做到易學、易用,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調動理性思維,綜合考慮技術環境,用戶生理特點、心理特點、認知特點、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麵,做出理性的設計分析和判斷。
一、設計必須符合媒介特性
用戶在網頁上獲取信息和在紙質媒介上獲取信息有很大的不同。在紙質上的信息是預先印刷在上麵的,是已經固化不變的,設計者的預設視覺效果會按照既定目標傳達給讀者。而網頁信息完全不同,信息並沒有預先固化在瀏覽者的信息顯示媒介上,信息是一種動態的“信息流”形態,在瀏覽者的互動作用下,“信息流”從網頁的服務器上,經過網絡傳輸係統不斷地傳輸到瀏覽者的顯示媒介上,而瀏覽者的顯示媒介還有多種不同的規格和形式,導致瀏覽者看到的網頁形態並不一樣。
在設計網頁時,我們必須考慮網頁服務器的處理能力、網絡傳輸的帶寬,以及用戶瀏覽網頁的終端處理能力、顯示媒介的尺寸大小、分辨率高低等要素。服務器的處理能力、網絡帶寬、終端處理能力都會影響網頁傳輸的速度,而顯示媒介的尺寸大小和分辨率則會影響網頁呈現的形態。
在考慮頁麵的內容和顯示質量時,我們必須要理性思考頁麵的數據量,綜合分析影響頁麵傳輸速度的各個因素,權衡內容、質量與瀏覽者等待時間的平衡。內容多、質量高,傳達的信息量大,視覺效果好,但可能造成頁麵數據量大,瀏覽者等待的時間長。Websense調查公司稱:多達70%的上網者表示不願意在頁麵讀取上超過10秒鍾,也就是說在瀏覽者點擊鏈接之後,如果頁麵在10秒鍾內還沒有呈現出來,用戶會放棄訪問,即使網頁有再好的內容和質量也達不到傳達信息的目的,這就失去了設計的根本目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瀏覽者在等待過程中,會逐漸增加煩躁和不安,失去耐心,況且網絡上有太多的選擇,更加劇了他們放棄的決心。
設計網頁的幅麵時,我們不能像紙質媒介那樣以長度單位來計量,而是以數字媒介的基本單位像素來計量,而一個像素在視覺上到底有多大又取決於顯示媒介的尺寸大小和分辨率,所以網頁在視覺上的大小在瀏覽者那裏可能大不相同,因為他們瀏覽網頁時采用的顯示媒介大小和分辨率可能相差很大,也許是9英寸的筆記本電腦,也可能是25英寸顯示器的台式計算機,即使物理尺寸相同,分辨率不同,所得到的頁麵大小也不一樣。因此,我們必須對瀏覽者使用的網頁瀏覽設備有充分的調查和分析,並進行測試,以保證我們設計的網頁幅麵大小在普遍使用的各種網頁瀏覽設備上能夠滿足瀏覽信息的基本要求。
二、網頁應是瀏覽為主
在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上,網頁有別於紙質媒介,網頁是以瀏覽為主,而紙質媒介是以閱讀為主。所謂瀏覽,按照字麵意思就是粗略、大致地看一遍,其主要目的是大致了解,搜尋是否有感興趣的信息線索;閱讀比瀏覽更具有主動性和目的性,是有目的地讀,其目標是理解。克魯格在《別讓我動腦筋——網頁設計效果優化藝術》一書中提出了設計出好網頁必須麵對的三個事實:一是“我們不是閱讀網頁,而是瀏覽”;二是“我們不做最佳選擇,而是滿意而止”;三是“我們不深究原理或本質,而是想當然地使用”。我們為什麼對網頁是瀏覽呢?克魯格的分析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匆忙,使用網絡的目的多半是想節約時間,這樣用戶就會不停地運動;二是用戶知道不必全部閱讀,通常一個網頁裏麵隻有很少一部分是他們感興趣的;三是用戶擅長瀏覽,瀏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搜尋信息的慣用方法。基於這樣一些原因,用戶使用網站就是瀏覽、滿意、再瀏覽、再滿意這樣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直至滿意而歸。如果中間出現了不滿意,這個過程就會終止,用戶就帶著不滿意而離開。
所以,在設計網頁時,哲學家威廉提出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和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則是我們檢驗設計的兩麵鏡子。在確定網頁的內容時,突出那些重要的內容,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圖案和文字,即使那些能夠讓你的網頁在視覺上產生更好的效果,但如果其幹擾重要信息的瀏覽,仍然應該果斷地去掉。在網頁中,隻有那些有利於信息傳達目標的美才是有價值的,美應該符合於功能的需要,美和功能的和諧統一才是網頁設計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