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於瀏覽,在網頁內容的編排上必須尊重視覺習慣,我們在瀏覽時總是從左到右,由上而下地掃視,要根據內容的重要性,進行從左到右、由上而下地依次排列,使重要的內容最先映入瀏覽者的眼簾。在文案的寫作上,為了便於快速瀏覽,一是對標題、關鍵內容加以強調;二是采用短的句子和段落;三是采用清晰的分區和列表;四是先總體後詳細的寫作順序。用戶在進行瀏覽時首先是通過標題和關鍵詞來初步判斷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然後再通過總體的概述來決定是否有繼續瀏覽下去的必要。在瀏覽的過程中,短句和短的段落有利於減小理解的難度和縮短判斷的時間,清晰的分區和列表能夠讓人快速抓住其關注的興趣點,促進人們繼續瀏覽。
三、網頁設計不應打破慣例
前麵已經提到,網頁是一個要求即看即用的特殊“產品”,也就是一看我們就要知道如何使用。我們雖然使用了若幹手機,但我們購買了一款新的手機時,我們還是得閱讀說明書後才能正常使用,網頁確不需要。那如何才能達到即看即用呢?使用慣例就是最好的武器,這也是提高所有產品易用性的重要法寶。慣例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的東西,我們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就知道怎麼去操作,因為慣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已經存入大腦的固有知識。唐納德·A·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將知識分為了存儲於外部的知識和存儲於頭腦內部的知識,使用存儲於外部的知識不需要學習,但效率低;使用頭腦內部的知識需要專門學習,但效率高。而慣例是已經存儲在頭腦內部的知識,具有外部知識的高易用性和頭腦內部知識的高效率。
在網頁設計中有很多慣例是不能輕易去打破的,一是重要導航在頁麵的位置,按照慣例一般布置在頁麵的上部、左上部或右上部,首頁的鏈接放置在最前麵;二是網站的標識放置在頁麵的左上部,瀏覽者用其來判別是否到達了目標網站;三是文字鏈接要加下劃線(也可以鼠標放上去才出現),瀏覽者用其來判斷是否有超級鏈接;四是常用標識符號,如在多頁文檔中,▲代表向上翻頁,▼代表向下翻頁;在視頻、音頻播放中■代表停止,▍▍代表暫停, ▲代表播放。這些標識符號在網頁中已經具有特定的意義,是不能隨意改變的。
四、設計層麵之間的邏輯聯係
Jesse James Garrett在《用戶體驗的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Web設計》一書中論述了網頁設計的五個層麵,包括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並確定了自下而上的建設流程,規定了設計的程序。自下而上的各個層麵,從抽象逐漸變成具體,並且包含著密切的邏輯聯係。
戰略層確定的網站目標和用戶需求,是整個網站設計的基石,其決定範圍層的內容選擇和功能設計;結構層是對範圍層選擇的內容進行分類和組織,形成信息架構,以及對確定的功能進行交互設計,確定交互的過程和交互行為;框架層是在結構層信息架構的基礎上,根據完成任務的需要,利用超級鏈接設置來完成導航設計,以及規劃信息架構在頁麵空間中的位置關係,形成布局框架;表現層是對框架層進行具體的視覺表現,包括圖形設計、色彩設計、信息圖表設計、動畫設計、視頻設計等。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下一層是上一層的設計依據或設計對象,上一層是下一層的進一步深化和具體,相鄰層之間緊密聯係,既不能交換,也不能跨越,更不能缺少,具有嚴格的秩序,形成了完整的邏輯鏈條,理性思維貫穿在整個設計過程之中。
結語
網頁設計是在互聯網絡高度發展和普及應用之後,產生的介於視覺傳達設計和產品設計之間的跨界設計領域,其設計程序的嚴密邏輯、媒介的技術特質、以瀏覽為主的信息獲取習慣、高度的人機交互等特點,都需要我們在設計中進行更多的理性思考。畢竟對於網站而言,有用、好用是第一位的。
參考文獻:
[1]斯蒂夫·克魯格.別讓我動腦 網頁設計效果優化藝術.孫昌玲,譯.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Jesse James Garrett.用戶體驗的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Web設計[M].範曉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Ethan Watrall Jeff Siarto.深入淺出Web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4]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