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心眼兒不可謂不多。在嘉慶繼位之際,他預感到自己的地位將受到動搖,便耍了個小心眼兒:悄悄地到乾隆那兒嘀咕,說嘉慶年輕難有為,恐難掌玉璽,致使乾隆帝下了“傳位不傳璽”的聖旨。盡管這種小人暫時逃過了當時聖上和諸位大臣的眼睛,但還是被紀曉嵐和劉墉識破了。為什麼呢?因為和中堂愛玩心眼兒,老紀和老劉卻比和中堂多了一個心眼兒。
傻君子和聰明的君子都叫君子,命運卻迥異。傻君子因不識小人心而常活在小人的陰影之下,或成小人眼裏的玩物;聰明的君子雖寬忍大度,但對小人則有著相應的超乎小人想象的心計,所以在聰明的君子眼裏,小人永無藏身之地!
在組織中,如果能除掉小人,或讓小人不耍卑鄙手腕是最好,但恐怕比較難。那麼,對付小人的辦法就隻有一個了,那就是與小人保持一定距離。沒有必要疾惡如仇地和他們劃清界限,他們也是需要自尊和麵子的,何況你也不可能完全“消滅”小人。因為“小人”是一種人性現象,而人性是亙古存在的,因此不如和他們保持一種“生態”上的平衡。而且,有他們的存在,才能彰顯你這“正人君子”的價值與可貴。另外有一點也必須了解,“小人”有時也會有一些“正義”,會不留情麵地揭露不法行為,這對遊走於法令邊緣的人,未嚐不是一種威脅,因此“小人”還是有某種存在價值的。
君子與小人,是各色人物中的兩極。清代金蘭生所編的《格言聯璧》中講到如何對待君子與小人時說:“小人固宜遠,然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講的是對小人既不親近,也不公開結為仇敵;對君子可以親近,但不可曲意逢迎。這比較合乎潔身自好的待人之道。
有句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不得罪一個小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也說到這個問題:“休與小人結仇,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這雖然有“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區別待人的思想可供我們參考。勿媚君子的道理是很清楚的,君子有處事的原則,低聲下氣地去討好君子,隻會引起反感,自找沒趣。為什麼不要和小人結仇?這是因為小人胡攪蠻纏,和小人爭論是非,往往是白白浪費精力。
麵對揭短會回敬
你正在興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講述你怎樣從池塘裏釣上兩條大魚。你的妻子卻在一旁插話說:“聽他的!他釣了兩天,一條小魚兒的影子都沒見著!那魚是花錢買的!”
你正在和新結識的女友吹噓:“我最近上了一個戲,這是我頭一次獨立執導,故事非常精彩,上演後一定會轟動。”旁邊卻走過來一個朋友:“嘿,不怕西北風扇了舌頭!姑娘,別聽他瞎編,他哪是什麼導演,隻是個場記而已!”
你正在幫助你的同事修理電腦:“原因可能在係統,也可能是有了病毒……”這時,你的親戚走過來:“嗨,他隻會拆零件。前天我那台電腦,沒修前能上網玩遊戲呢,讓他一修,隻能玩係統自帶的遊戲了!”
妻子、朋友、親戚,有時會開玩笑似地揭你的“短”,弄得你有點兒下不來台。你想默認又覺得窩囊,想還口又覺得理虧。
怎樣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不妨運用幽默的語言、滑稽的表情衝淡這尷尬的處境,活躍氣氛。
你可以接著妻子的話說:“不錯,我往池塘裏扔了五元錢,那兩條魚就自動跑進我的網兜裏了!”
你也可以接著朋友的話說:“場記怎麼啦?世界知名的大導演都得先幹場記,不信你去問問黑澤明!”
你也可以對親戚說:“每台電腦都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見得修不好他的!”
顯然,設法改變處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動,但有一點應明確: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親友,你不能采用氣憤的話予以還擊,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辦法。
在對付“揭短”時,尤其要注意:
一是盡量不懷疑他人別有用心。如果我們神經過敏,對別人的每一句話都琢磨一番潛台詞、話外音,那就會自尋煩惱。
因為在許多場合,對方往往是脫口而出或即興聯想的玩笑話,根本沒想到會傷害你。不知者不為過,何必胡亂猜疑呢!
二是不可反唇相譏。有人聽不得半句“重話”,動輒連珠炮似的反譏,常因此挑起唇槍舌劍,使良好的關係破裂。
一般來說,開玩笑的人若是得到嚴肅的回報,臉上常掛不住。所以,我們不能為揭短失去一個朋友,甚至給人留下心胸狹窄的印象。
三是泰然處之。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萬狀,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機智地改變處境,以至失態,那就顯得有些“小氣”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風度,暫時把“揭短”拋置一邊,尋找別的話題,或點起一支煙,端起一杯茶,轉移到別的事情上,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