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以“獨”攻“獨”誰怕誰(3)(2 / 2)

四是幽默回敬。對付他人別有用心地用“揭短”來攻擊,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

一位作家剛發表一篇小說,讚譽之聲鵲起。另一位作家卻不以為然,跑去問他:“這本書還不賴,是誰替你寫的?”他答道:“哦,謝謝你的稱讚,不過,是誰替你把它讀完了?”

幽默的回敬,對“揭短”者也是一種應付之道。

以反諷解譏諷

在交際場合,被人譏諷之類的不愉快事件是難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啞巴虧,可以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來應對。

丹麥的著名作家安徒生就是一個能在尷尬中泰然自若的人,他能根據對方的話來進行反駁,使那些給自己出難題的人陷入尷尬之中。

安徒生生活儉樸,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寫作中,從不注意衣著,也不追求時尚。有一次,安徒生戴著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一個富人嘲笑他說:“你腦袋上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旁邊站了好大一群人,大夥都笑得前仰後合。“哈,這次安徒生可算是栽了,看他怎麼辦?”那個挖苦他的富人更是得意揚揚,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麵孔。

可是這並沒有難倒安徒生,他稍作停頓,馬上說出了讓人們震驚的話。你猜猜他是怎麼回答的?

安徒生不慌不忙地指著那個富人回敬道:“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頓時,笑聲停止了,過了一會兒,人們又哄堂大笑起來。

此時,那個富人臉紅脖子粗,一句話也說不上來了。安徒生借助對方的話予以回擊,使自己從尷尬中走出,而那個富人卻落得個被眾人恥笑的下場,再也不敢開安徒生的玩笑了。

安徒生分析對方的邏輯和結論之後,並沒有作出正麵的反駁,而把它作為前提加以演繹和引申,將對方引到一個顯而易見的荒唐的結論上去,從而由反麵證明了對方的荒唐。

蕭伯納的《賣花女》準備上演了。他派人給丘吉爾送去兩張票,並附一張短箋:“親愛的溫斯頓爵士,奉上戲票兩張,希望閣下能帶一位朋友前來觀看拙作《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閣下這樣的人也會有朋友的話。”

丘吉爾回複道:“親愛的蕭伯納先生,蒙賜戲票兩張,謝謝。我和我的朋友因為有約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觀賞《賣花女》的首場演出,假如你的戲也會有第二場的話。”

一個嘲諷政治家隻有對手,沒有朋友;一個反譏戲劇家作品短命。譏中含趣,樂中有嬉。

反諷要掌握分寸。反諷之言是不宜隨意使用的,需要區別對象、場合。譏諷之言就其動機來說,有善意與惡意之分。對敵人的反諷要針鋒相對,不留情麵;而對一般人的反諷,則應是善意的調侃。

通過反諷之言,意在引起對方警覺,絕不是出對方的洋相,拿對方取樂。更不要以為自己會反諷,就到處挑戰,稍不如意,就對別人挖苦譏笑,惡語中傷。這樣不但傷害了別人的感情,而且也使自己孤立不利於開拓人脈。

反諷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損。用得恰當,它是利器,用之不當,便會成為“惹事牌”了。

迎接質問出奇招

質問是一種追根究底的表現,而且發問者還必須具備相當的勇氣。因此,不斷發問的人,所得到的評價往往較高。

相反地,被質問的一方,如果能合宜地對答也就沒事了,不過,窘況卻時常出現。況且,有的人以為發問是一種值得獎勵的行為,而故意找一堆“疑難雜症”來,想把人難住。如果沒有一套巧妙應對的方法,也許會在意想不到之下吃大虧。

在會議席上,經常看到有些人碰到棘手問題時,以“今後會善加處理”“將來會檢討、改進”之類的話來搪塞。有的人甚至把問題敷衍過去,轉移話題。這些處置方法,都是對付難題的妙招。這裏再介紹一些。

試著反過來問

有的人在碰到別人質問時,心慌意亂不知如何對答。當大家的視線全集中在其身上時,更不知所措了。其實這時候,你可以反問對方:“那麼,您認為怎麼樣?”其中有的人是明知故問,所以反問對方是扭轉情勢的好方法。

抓住對方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