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波羅之後:哥倫布與利瑪竇(1 / 3)

馬可·波羅之後:哥倫布與利瑪竇

專題

作者:蒲實

哥倫布哥倫布:東方行記的指引

航海家熱那亞人哥倫布所生活的15世紀,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地球是個圓球體的理論。哥倫布有一本印刷本的《行記》,他對它非常著迷。當時,意大利有一位叫托斯卡內利的意大利地理學家很推崇馬可·波羅和他的著作,他還斷定在歐洲,葡萄牙比任何地方都要更接近於亞洲的東麵。托斯卡內利專門寫信給葡萄牙國王,希望國王下定決心,打通從大西洋通往東方的航線,這條航線的收益將十分巨大。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整個歐洲都燃燒著激情,渴望尋找新大陸。理性之光隨著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教權的衰落穿透了暗淡的中世紀,加速了歐洲宇宙觀的變化。經過文藝複興的洗禮,人文主義者掀起了複興古典文化的熱潮,古代亞裏士多德等人的“地圓學說”逐漸複蘇並迅速傳播開來。法國坎布雷主教皮埃爾·德埃利寫了《世紀的麵貌》和《兩種寰誌的應用》,宣揚地圓說,肯定了古希臘學者波西多尼斯測定的地球周長,並推論,從西班牙西航到亞洲東部的路程不遠。在《世紀的麵貌》中,德埃利宣稱印度洋是開放的,與大西洋相通。15世紀中期有一本描繪歐、亞兩洲地理學和人類學的著作《漫遊天涯述略》,認為環繞非洲航行是可能的,它吸收和體現了馬可·波羅等人帶回的關於東亞和中國的知識。當時歐洲的每一所大學都在講授地理學,每一個海員也都能根據在大海上觀看遠處來船時,先見船桅再見船身的現象,斷定地球表麵的圓弧度。在地圓學說逐漸複蘇的情況下,歐洲人駛出地中海,闖入大西洋,開始了小規模地、零星地尋找新大陸和通往亞洲的新航路。14世紀中葉,熱那亞人發現了非洲西海岸以西的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有人已在嚐試西航去印度和中國,但還沒有人成功。15世紀,《馬可·波羅行記》變得比13世紀更為流行,成了指引地理發現和航海探索的讀本。

1481年,若奧二世繼承了葡萄牙王位。此時的葡萄牙剛打贏了一場戰爭,西班牙已經承認葡萄牙對非洲海岸和加那利群島以南西班牙諸島的絕對權力。在裏斯本,任何一座碼頭都經常能看見懸著三角帆的輕快帆船正從非洲運來一袋袋胡椒、一捆捆象牙、一隊隊黑奴和一箱箱金砂。在裏斯本,新的教堂和宮殿興建起來了,銀行飛速繁榮。這時的哥倫布參加了若奧二世組織的遠征船隊,到達過非洲的黃金海岸和赤道附近的幾內亞。在他頭腦中,有一項偉大的事業正在形成。他得知,地理學家托斯卡內利也認為從歐洲西航到亞洲是可行的。哥倫布經人介紹,寫信給托斯卡內利,把他打算向西航行、一直到達印度、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的計劃告訴了他。托斯卡內利非常讚賞,在回信中寫道:“我絲毫不感到驚奇,你確實具有非凡的勇敢精神。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奮發,渴望把上述航海事業付諸實施。”這位大學者向哥倫布推薦了《馬可·波羅行記》。托斯卡內利相信馬可的敘述,也認為萬般富裕的日本國道路鋪金,中國的宮殿屋麵蓋金,包括震旦、行在(杭州)、刺桐(泉州)在內的地區和城市處在距歐洲大約5000海裏(約1萬公裏)的地方。這本行記,成為哥倫布向葡萄牙王室提出偉大西航計劃的重要證據:他希望率幾條帆船,前往“印度”,首先是到達日本。在哥倫布的頭腦中,根據馬可·波羅的敘述,從大西洋再往西,道路鋪金的日本是距離最近的地方,他完全相信行記裏所描述的那個豐饒的東土,深深迷戀馬可筆下的中國與日本。在他的想象裏,“天堂是個很快樂的地方,它在東方,離我們居住的世界、陸路、水路都很遙遠”。他說:“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到新大陸上去,一定要去行在(馬可的行記中是這樣稱呼杭州的),一定要將雙王陛下的國書呈獻給大汗,求得回書後,再帶它回國。”另一本對哥倫布影響很大的書是《世界的麵貌》。他能整頁地背誦書中的某些段落,對該書所寫的批注達898處之多,尤其是“關於地球適合居住地的數目”一章。哥倫布從中獲得了有關地理學、天文宇宙學、曆史學和其他相應學科的知識,熟悉了亞裏士多德、埃拉托色尼、馬林、斯特拉保、托勒密、馬可·波羅和門德維爾等古代、中世紀的科學家和旅行家的理論主張。然而,可能因為哥倫布提出的報酬要求太高,葡萄牙王室拒絕了他的計劃。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道別,開啟他的第一次航行

大約在1485年,哥倫布帶著他5歲的孩子迭戈從葡萄牙裏斯本出發,抵達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帕洛斯港,目的是向西班牙卡斯蒂利國王提出他的“印度事業”。女王的專家論證委員會起初擱置了這個計劃,核心是對大洋的寬度,即哥倫布估算的歐洲與“印度”的距離是否準確的爭論。特別委員會的結論是規勸王室:“支持一樁不可靠的事業,支持一個沒有受到係統教育的人和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是不可取的。”理由是,航行到亞洲至少需要3年時間,西方海洋無比遼闊,難以越洋航行。直到1492年,國王費迪南德的王室司庫桑坦赫爾,說服了女王支持哥倫布的西航計劃。不得不承認,當時歐洲王室對於亞洲的情報,過時而且錯誤。比如,蒙古王朝已在1368年垮台,大汗稱號已廢除了100多年,但他們仍然稱中國的皇帝為大汗。這些信息,都來自於《馬可·波羅行記》。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在帕洛斯港碼頭走上旗艦的甲板,“以耶穌的名義”發出開航的命令。6天之後,他的船隊抵達了加那利群島中的大加那利島。幾日休整後,他們離開了舊大陸,開始西航,所有陸地的影像漸漸消失,進入一無所知的茫茫大海中。船隊的航向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明確的:“向西:既不偏北,也不偏南。”他攜帶著一套海圖集,這是他航海的重要工具。海圖都是用大羊皮紙繪製的,上麵繪製的西班牙、葡萄牙、北非、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的海岸線還算準確。但想象中的島嶼,如安第利亞的位置則全憑猜測。對日本和中國的位置,是根據馬可·波羅等人的行記,繪在哥倫布所認定的地方。海圖上交叉畫著一些直線,標誌著若幹大洋的風向。每張海圖標有以裏格為單位的標度尺,但沒有經緯坐標。在西航的全過程中,哥倫布記下他所發現的每一個新島嶼,並將大致的海岸線輪廓描繪在一份空白的海圖上。那個年代,一般船隻使用錘索標準長度為40英尋(1英尋等於2碼,又等於1.8288米),然而哥倫布船隊中任何一條船上所帶的深海錘索都長到了100英尋。哥倫布曾經還把兩根錘索接起來可測200英尋的水深,在現代人看來,這些行為都有些童真——他所測量海洋深度的地方,現代海圖上標深大約為2400英尋。他的航海輔助工具隻有航海羅盤、兩腳規、象限儀、測深錘、海圖、直尺、方位表和常用乘法運算表、星曆表等,工具非常原始。但就是靠著這些器具,哥倫布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幾次西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