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波羅》想象的中國(1 / 2)

《馬可·波羅》想象的中國

專題

作者:龔融

美劇《馬可·波羅》人物造型:賈似道(左)、忽必烈

《馬可·波羅》一劇主要講述了17歲的馬可·波羅隨著父親和叔叔從威尼斯出發,經過海上的風浪和沙漠艱苦的跋涉,三年後到達神秘的東方,展開了他充斥著武打、性愛、宮鬥和戰爭場麵的奇特旅行。這部戲主要由約翰·福斯科編寫,靈感來源於2007年他和兒子的一次探尋絲綢之路的旅行。乍看之下,福斯科的電視劇似乎講述了一個在大環境看來都合乎情理的故事,人物角色基本有史可循,馬可·波羅貫穿主線,講述其中國的見聞,但是整部劇中古怪的演員挑選標準以及不符合曆史的情節,一下子將它打回原形。劇中的演員雖然都是亞裔麵孔,卻明顯可以看出幾乎都沒有受過中文教育,以至於中途離席後再返回時會產生不適——一群“外國人”穿著中國古代的服裝演著說英文的蹩腳戲。男主角洛倫佐·裏凱爾米的魅力也不如凱文·史派西那般,可以達到獨當一麵的效果。而老“戲骨”陳衝和跨界的朱珠幾乎沒有出彩的地方,遺憾地淪為“背景”。劇中光怪陸離的情節更是讓人啼笑皆非,這其中自然少不了“金瓶梅”的梗,和諸如將攻打襄陽城推後若幹年之類的編造。所以當第一季看完之後,很容易將它自動劃歸至“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曆史科普劇”的原形裏。聯想到福斯科編劇的上一部東方題材的電影《功夫之王》,也無怪整部劇延續了編劇慣用西方的思維模式解讀他腦中一知半解的東方世界的傳統,情節的構思和安排均無法匹配常理下的東方邏輯。

與史實牛頭不對馬嘴的故事編造,令人哭笑不得。比如馬可·波羅成功預測忽必烈之弟阿裏不哥的反叛,令忽必烈與阿裏不哥拔刀相見並成功取其首級;眾大臣出謀劃策,商量著要拿下襄陽,必先攻打武昌;陰柔王子真金率兵攻打武昌,劇情發展到第十集,忽必烈的軍隊才向襄陽開去;南宋的亡國宰相賈似道成為英勇的主戰派,蒙古居然和南宋朝廷有和談默契,雙方不約而同要滅掉賈似道等等,不一而足。

而真實的曆史是,阿裏不哥並未死於忽必烈之手,且阿裏不哥的歸降和忽必烈拿下襄陽的時間都在馬可·波羅到達大都之前,真金從未率兵出戰,“蟋蟀宰相”賈似道實際是一個玩物喪誌的主和派。

相對於粗糙的劇情和忍俊不禁的角色,該劇的服裝設計倒是頗為考究,以至於觀劇中會不自覺地研究起他們的服裝來。劇中努力還原的民族服裝,還能讓人找回那段光陰的初始想象。當時已入主中原多年的元朝正處於由極盛慢慢走向衰敗的過程,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日益明顯。比如重用漢臣,以及幾乎秉承宋朝的統治模式,體現在服飾方麵的變化則是由揚鞭策馬的野蠻轉變成溫文爾雅的精致,劇中女性基本保留了傳統的蒙古服飾,男性則多選擇以漢化服飾為日常穿著。

作為本劇的服裝設計,葉錦添對人物服裝造型上的把握秉持著還原曆史的宗旨,對整個影劇顏色布局的運用,則試圖烘托13世紀後期元朝的盛極而衰和南宋瀕臨垂死的氣氛。從內容上看,《馬可·波羅》臆造了一個東方世界;從視覺藝術上看,它還原了一段東方曆史。

為設計馬可·波羅的服裝,葉錦添多次前往威尼斯考察博物館,拜訪當地同行,最終設計了一係列根據不同場景而變化的服飾。葉錦添談到馬可·波羅這個角色的服裝顏色選擇時說:“他跟藍公主在一起就是藍色,和忽必烈就是咖啡色,也會變成淺灰色,他像變色龍一樣。”劇中的馬可·波羅也如同他的衣服一般,靈活變通,巧妙地遊走於各種權勢的漩流當中。

而作為劇中的男二號忽必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身上那套象征皇權的漢族龍袍,以漢族文化中龍的形象來詮釋自己的權威。點綴鮮豔的黃色,配合陰暗的宮殿背景,和躲在陰暗裏的王公大臣們,居中坐立的皇帝的地位不言而喻地烘托了出來。當時的忽必烈經曆過了蒙古國的分裂,元氣大傷,與其祖父成吉思汗西征時的霸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劇中的忽必烈被設定成一個看似強壯卻又略顯老態的皇帝,卻表露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願望,一方麵要穩定內部的統治,另一方麵又急於攻下南宋,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