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精烹細製(1 / 3)

江漢平原:魚米之鄉的精烹細製

文化

作者:劉敏

粉蒸五花肉沔陽三蒸中的粉蒸青魚甩水太極蒸雙蔬手上的功夫

每天早上,邊誌軍都要用5斤高筋小麥粉和一個大麵團,把麵醒上20分鍾後,他洗淨兩根1米長的擀麵杖,一天最辛苦的工作就要開始了:邊誌軍要在1小時之內,擀出1500張包麵皮。

包麵,就是湖北仙桃對餛飩的稱呼,這是當地“過早”時常吃的小吃之一。邊誌軍所在的鄉村情酒店不賣早餐,否則按照當地的習慣,發這盆麵的時間得是淩晨。也是因為酒店對麵點的要求高,當街頭早已普及了機器壓製的麵皮時,這裏還保留著最傳統的手工藝。

醒好的麵被抻成了一條一尺多長的長麵團,橫向一點一點被擀開,像畫軸一樣卷在兩根擀麵杖上。開始從左到右,一截一截地被擀壓、拉抻、卷起。每拉伸到新的一段,邊誌軍就拿著裝滿澱粉的粉袋在麵餅上撲粉,以防麵餅粘連。擀5斤麵要用掉1斤澱粉,小小的屋子裏,隨著麵皮越擀越長,漸漸在案板上、空氣中都漂浮著澱粉的顆粒,一會兒我的筆記本上落了薄薄一層,再看邊誌軍露出來的眉毛、頭發上都變得花白了,整個人看起來也像是快速長了年紀。

邊誌軍是從1993年開始做包麵麵皮的,這是從老師傅手裏學來的手藝。鄉村情酒店隻有兩個師傅會擀,另一位主要給邊誌軍做替補。擀麵皮是個力氣活兒,手上一刻不停的功夫就不說了,牆邊甚至還有塊青磚,需要使勁兒時,邊誌軍要踮出一隻腳踩著青磚,整個人有個支撐,在青磚的“咯噔咯噔”聲中,好使出全部的力氣去擠壓麵餅。

也看不出每一次的區別在哪兒,站在旁邊,不知不覺就發現麵餅變得越來越寬,從頭到尾擀了十幾次後,整張麵餅已經變得像一張銅版紙一樣薄。到底擀到什麼時候為止?邊誌軍用手托起麵皮:能看到手指就是啦!

邊誌軍把麵皮一層一層地疊起來,擀好的麵皮因為輕薄,最後能像紙一樣規規矩矩地被折成1米長、手掌寬的長條。他飛快地用刀丈量好距離,照著刀印,切出來13摞,每一摞看起來不高,用手仔細撚開,都有100多張麵皮。

這些麵皮將在一天內做出70多碗豬肉餡包麵,最好在當天用完,否則第二天就會懈掉。因為麵皮薄可透亮,做好的包麵漂浮在湯中,看起來簡直是飄逸。光這一份包麵未必吃得飽,最好還是再來兩個油墩子。

油墩子看起來跟武漢的小吃麵窩差不多,但麵窩像一個薄薄的甜甜圈,油墩子是厚實的一個墩狀,中間有一個大圓孔,更像是個中間有洞的杯子蛋糕。油墩子的原料是用麵粉和明礬、堿、鹽、老麵肥和的麵,跟北方的油條差不多,可是對著這盆黏糊糊鼓著大泡的麵,油墩子的造型卻很難想象是怎麼做出來的。

等到邊誌軍那兩根筷子出來時,這完全變成了一個幾何題目——求兩根直線如何扯出一個圓環?最終的展示讓人眼花繚亂:邊誌軍一手持一根筷子,筷頭對起來,飛快地繞起一坨稀麵,一邊攪動一邊抻開挑到油鍋裏,一沾油,就快速地圍出一個圓環。圓環在油中慢慢膨脹,最後脫胎換骨,竟變成了一個暄軟的麵墩。

剛炸出來的油墩子金黃焦脆,邊誌軍催我們趕快趁熱吃,我燙得不斷輪換著手指終於撕開了油皮,裏麵又是雪白綿軟的,口感真是讓人驚喜。待到稍微涼一點,撕碎了泡在包麵的湯裏,就是仙桃過早最常見的配置了。

無蒸不成席

過完早,就要看仙桃當地的正餐,來仙桃的重點就是要吃聲名在外的“沔陽三蒸”。

仙桃在1986年之前一直叫沔陽,“沔”為水名,發源於陝西,是漢水的上流,古代亦指整個漢水。漢江在仙桃穿城而過,這裏自古就是水鄉澤國:“一年雨水魚當糧,螺蝦蚌蛤填肚腸。”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魚蝦和青菜是最尋常的吃食,大米反倒更為珍稀。人們把有限的大米磨成粉,裹上魚蝦野菜蒸食,這種習慣延續下來,便衍生出了以粉蒸肉、粉蒸魚、粉蒸蔬菜“三味一甑”的沔陽三蒸。

仙桃市烹飪協會會長李和鳴,是沔陽三蒸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做了大半輩子廚師,現在天怡大酒店做餐飲總監。李和鳴身材清臒,舉手投足都帶著一種穩重的範兒。他告訴我們沔陽三蒸,無所不蒸,在沔陽,無蒸不成席。“肉類能蒸五花肉、排骨、蹄花、牛、羊、雞、鴨,水產裏鯰魚最好,青魚、黃鮕魚、鰻魚、鮰魚、鱖魚、鱸魚、甲魚,都可以蒸,蔬菜裏蓮藕、茄子、蘿卜……”在李會長變成報菜名之前,我趕緊打住了他,蒸製法也不是萬能的,難道就沒有不合適的食材嗎?李和鳴想了想,告訴我唯一不合適的是水分太大的蔬菜,“其他的隻要做得好,都好吃!”

這也是臨水而居的自信。蒸菜這種辦法本身就對食材要求極高,特別是魚、蝦這種水產一旦不新鮮,蒸出來隻能腥氣難聞。“千湖之省”,幾乎所有當地人都跟我提到過這個詞。墨子《公輸》中一句“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更是膾炙人口。荊楚地區有靠近江湖的便利,和江漢平原自古以來稻米的盛產、三蒸的風俗,就隻能用“得天獨厚”來總結了。

李和鳴和副會長伍峰為我們準備了四道蒸菜。第一份是粉蒸肉,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裹上熟五香米粉,這種米粉是合著花椒、八角等,用小火焙炒至色澤微黃,再研磨成粉狀,抓起來聞聞,有種撲鼻的香料味道。熟米粉顆粒要大一些,更能吸油脂,最後“米粉蒸肉,粉比肉香”。因為有五香味,五花肉蒸出來也不油膩。

相反的是,做粉蒸鯰魚、粉蒸茼蒿、粉蒸南瓜時,伍峰用的是生米粉。像茼蒿這種含水量大的蔬菜,一般在蒸製時會流失大量水分,細磨的米粉能防止發幹,也可以維持住糍糯的口感。

米粉也是沔陽人什麼都敢蒸的主要法寶,米粉的米也有講究,糯米太黏稠,小米粉、玉米粉口感不好,唯獨秈米疏鬆可口。江漢平原一年兩熟,其中早稻米更好,因為生長周期短,米質更糙。一般的蒸法會讓湯汁增多,減淡原料的鮮味。但是拌上米粉後,米粉吸收了大部分湯汁,反而讓整個口感更醇厚了。

用“拌、簸、蘸、滾”四種方法,不同的食材都裹上了米粉,放到蒸屜裏十幾分鍾,再出來的幾道菜都有著稀、滾、爛、淡、鮮的特點。粉蒸肉吃起來毫不起膩,李和鳴說,現在歲數大了不敢了,年輕當徒弟時,一人能把一碗肉都吃完。相比之下,蒸鯰魚更讓人放心,“蒸鯰蒸鯰煮鯽,鯰魚油味重,蒸出來更香”。一到嘴裏,被中和的肥美立刻把人香到了,有了米粉的鋪墊,也比單純的魚肉更有咬頭。李和鳴還自創了一道粉蒸青魚甩水,用的是青魚的尾巴,主要吃這份活肉。現在沔陽,一條魚從頭到尾都是寶貝,肚襠脂肪多,蒸出來有肥香,頭尾適合給愛啃骨頭的人吃。最後上桌的是茼蒿和南瓜,它們各自蒸好後,又拚在一起,重新抹油、上屜,最後變成一份太極蒸雙蔬,深綠和橙黃色圍繞在一起,在酒席上一眼就引人注目了。

在我看來,沔陽菜的特色就是米粉蒸一切。冷不丁吃這麼多蒸菜,口味上未必習慣,在現在的流行餐飲中,大家都被麻辣味刺激習慣了,我已經不太適應這種素淡的吃法。李和鳴告訴我們,當地的酒席上蒸菜都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做法確實不刺激,追求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跟很多高糖高油的傳統菜肴相比,蒸菜反而是難得健康的經典做法,幾乎不用油脂,所有的營養都被牢牢鎖在了米粉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