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自古以來,願聞諤諤之言者,大多是明智之君或賢達之人。交流、溝通、協作等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否善於傾聽已成為衡量一個人心胸與氣量、成敗與得失的重要標準。
當你同別人談話時,如果對方將臉扭向一邊,一副漫不經心、愛理不理的樣子,那麼你的談興會驟然大減。心裏會想:“看這個樣子,他似乎不願同我談話,算了,別浪費時間!”有時即便對方也不時地附和說一兩句“是嗎”、“原來如此”一類的話,但他那舉止不定的眼神也在提醒你:“別談了,我根本沒聽進去。”於是,一場談話就會半途而廢。
相反,如果你的聽眾是一個聚精會神、側耳聆聽的人,你的心情就會大不一樣。“噢!瞧他那副認真聽的樣子,似乎對我說的事很有興趣,我還可以多說些。”如果對方邊聽邊點頭,並且不斷附之以“嗯”、“嗯”之聲,那麼你的談興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刺激,你對自己會產生更大的信心,話題會源源不斷地湧出,思路也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一次到一個著名的植物學家的家裏做客,整個晚上那個植物學家都在饒有興致地給戴爾·卡耐基講各種各產千奇百怪的植物。而戴爾·卡耐基目不轉睛,聽得津津有味,像個特別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中間隻是偶爾忍不信問一兩句。離開時,植物學家緊握著戴爾·卡耐基的手,顯得特別高興和滿足,還興奮地對他說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談話專家。他一個晚上隻是聽,很少說,卻居然獲得了“最好的談話專家”的美譽。
傾聽是一種藝術。立於不敗之地傾聽,尊重他人的習慣,能博采眾長,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立於不敗之地傾聽,能緩解矛盾,表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靠第納百川,有容乃大,隻有廣納百家之言,善聽四方之說,才能集思廣益,從而在漫漫人生旅途上左右適源,立於不敗之地。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聽眾”?這至少要具備下列二三個條件:
①全身心地去傾聽,而不僅僅隻是耳朵。如果我們真正熱心地聽別人講話,我們就會在他說話時看著他,我們會稍微向前傾身,我們麵部的表情有所表現。
瑪麗·威爾森是魅力的權威,她說“如果聽眾沒有什麼反應,很少有人能夠把話講得好。所以當一句話打動了你的心,你就應該動一下身體。當一個主意確實感動你的時候,就像你心裏的一根琴弦被震動了,你就應該稍微改變一下坐姿。”
所以,要成為一個“好聽眾”,在別人說話時就要全身心地去傾聽,而不僅僅隻是用耳朵聽。
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好的聽眾,就必須表現出我們很感興趣——我們必須訓練我們的身體具備機敏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