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1 / 1)

《列子》中記載了管仲的一段話:吾少窮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不利也。吾嚐三仕三見退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嚐=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管仲的這段話,講了他與鮑叔牙交往過程中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在他年輕窮困的時候,由於鮑叔牙家比他家富有,他們曾經合夥做買賣,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些,旁人都認為鮑叔牙糊塗,吃了大虧了。其實是鮑叔牙知道管仲家裏貧窮,根本不計較,也不認為管仲貪財。

第二件事:他曾經為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事情辦得十分糟糕。可是,鮑叔牙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是個笨蛋,而是知道由於客觀條件所限。

第三件事:他曾經三次當官,又三次被罷免。鮑叔牙不認為他是沒出息,知道他沒有遇到好的機緣。

第四件事:他曾經三次作戰,三次敗北,退下陣來。鮑叔牙不認為他是膽小鬼,而是知道他因為顧慮老母親。

第五件事:他原來曾為公子糾爭當齊國國君出過力,與後來當了齊國國君的公子白,即齊桓公有過“一箭之仇”。公子白當了國君後,管仲就被“幽禁”而“受辱”了。鮑叔牙不認為他忍受侮辱是無恥,知道他“不羞小節”,隻是恥於不能顯名天下。鮑叔牙還在齊桓公麵前為管仲說好話,並推薦他當齊國的相國,自己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所以,管仲感觸很深地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

如今,很多人都把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視為朋友關係的典範。其實,通過上麵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之所以能成為知己關鍵在於理解。鮑叔牙的難得之處在於他能理解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時常會由於不善於正確理解他人的動機、心意以及難處,而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生出了許多本不該有的煩惱。

在仙崖禪師的禪院中,有一個貪玩的學僧,他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時分偷偷溜到後院高牆下,架起一張高腳凳,翻牆出去玩耍。

仙崖禪師發現後,並沒有聲張。一次,學僧又翻牆出去了,仙崖禪師隨後將凳子搬到一邊,自己坐在牆下,等那學僧歸來。夜深人靜,學僧興盡歸來,不知牆下的凳子已被搬走,從牆上翻下時,感覺到腳下的凳子變軟了。下來一看,原來是踩在仙崖禪師肩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語。仙崖禪師把他拉起,並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著涼,快回禪房休息吧!”

學僧回房之後,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擔心禪師會當著所有學僧的麵懲處自己。時光一天天過去,禪師從來不提此事,更無他人知曉。學僧深感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私自外出,而是潛心修行,終成一代名僧。

每一份理解都是一種尊重和每一份寬容都是一種體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就是一個彼此理解和信任的過程。不計較,不僅僅是為他人,更是為自己。苛責得多了,最終傷害的隻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