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不要因為某人一有過失,便輕視他,或一棍子打死,“一過定終身”。每個人都會有過失的時候,當別人因無意地冒犯了你的時候,請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一下:假如這個過失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呢?
丙吉是漢宣帝的丞相,有一次他的車夫酒醉後嘔吐到了他的車上,相府的主管罵了車夫一頓並想辭退他。丙吉說:“他如果是因為醉酒失事而遭辭退,還有哪裏會收容他呢?你就容忍一次吧,不過就是把我車上的墊褥弄髒罷了。”丙吉仍然留下了車夫。
這個車夫家在邊疆,經常目睹邊疆發生緊急軍務的情況。有天出門,恰好看見使者將邊境的緊急文書送來。他一打聽,得知敵人已經侵入雲中郡及代郡等地。他馬上回到相府,將情況告訴了丙吉,並說:“恐怕敵人所侵犯的邊郡中有些太守和長史已經又老又病,無法勝任用兵打仗的事了,丞相最好是預先統計一下。”
丙吉認為他說得很對,就召來負責任免事項的官員查閱邊郡縣官員的檔案。緊接著,漢宣帝召見丞相和禦史大夫,詢問敵人所入侵的郡縣官員的情況,丙吉一一回答,而禦史大夫卻十分窘迫,無言稟告,隻得降職讓賢。丙吉則以時時憂慮邊疆、忠於職守受到皇帝的稱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話雖然這麼說,但事情一臨到自己頭上很多人就不這樣想了。在我們的一些企業領導看來,犯錯誤就像是犯罪,一旦犯了錯誤在人的一生中就有了汙點。所以,一些人寧可碌碌無為讓工作受損失,也不敢冒一點犯錯誤的風險。因此很多單位產生了一批明哲保身,似乎是緊跟形勢,實際上卻是無所作為的幹部。他們寧肯坐失發展的機遇,也不去闖一闖、試一試,說白了就是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他們想的是——“我沒做出什麼成績,但也沒犯什麼錯誤,能奈我何?”
與我們的思維定式相反,外國企業界人士對員工的失誤普遍都很寬容。德國有家菲得斯科研公司,多年來形成了這樣一條規矩:員工作實驗失敗了,經理親自為其慶功,並燃放鞭炮以示“祝賀”,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日本一家集團性公司幹脆提出了一條讓人不可思議的用人原則:對企業聘用的經營、管理人員,如在聘用一年內不犯“合理錯誤”,將被企業解聘。所謂“合理錯誤”,是指受聘人員,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因敢於開拓,敢於冒風險而犯的錯誤。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認為:如果受聘職員不犯這種錯誤,則說明此人沒有創造性,更沒有競爭力。一個平庸保守的人,絕不可能有所建樹的,因為不敢犯錯誤、不敢冒風險,在競爭中喪失的機會要比捕捉的機會多得多,對企業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反觀我們的一些部門和企業,如果一個項目或實驗成功,便舉室同慶,皆大歡喜;若失敗了,則冷眼相看,閑話四起。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傳統觀念,使部分人的創業激情和屢敗屢戰的頑強鬥誌逐步減退,實在無益於企業的發展。失敗和錯誤是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每犯一個錯誤,就等於豎起了一個警牌,從錯誤中得出的教訓往往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隻要幹事情,就要冒風險,就難免犯錯誤。
“有過能改,善莫大焉。”作為領導,一定要有容忍屬下犯錯的度量。過錯既已出現,就應該最大限度地考慮補救措施,一味地埋怨或單純地處罰則無濟於事。對於那些有過能改的人,要積極地給予他們機會,使他們將功補過,戴過立功。如此,犯錯者必定感激不盡,全力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