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寬容是一種智慧(1 / 1)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麵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麵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麵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隻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讚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

寬容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智慧。我國傳統的儒家之道提倡“忠恕”之道,其中“恕”的意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那麼如何“立人”、“達人”呢?答案之一是:寬容。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為起房造屋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卻是鄰裏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

有位老師發現一名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時常低著頭在筆記本上畫著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筆記本,發現上麵畫滿了自己的漫畫,形象誇張怪誕。學生害怕極了,害怕老師責罰自己。但是老師沒有發火,隻是微微一笑,要學生以後多練習,畫的更神似一些。從此那名學生上課的時候不再畫畫,開始專心聽講,而是利用課餘時間學習繪畫,後來還成了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通過上麵的例子,可歸結到一點:主人公後來有所作為,與當初老師的寬容不無關係。可以說是寬容喚起了他們的自尊心,撥正了他們的人生之舵。

在美國一個市場裏,有個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的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個中國婦人隻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到自己的角落。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婦人笑著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很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怎麼舍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現了。

這個中國婦人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驚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善的寬容的美德。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俗話說和氣生財,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采取針鋒相對的方式,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事實上,隻有那些胸襟開闊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寬容。反之,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大發雷霆或者批評責罰他人倒是人們心中認為理所應當的事。可是這樣的結果未必會讓當事人真正地反省,也不會有什麼成效。因為人通常都有逆反心理,即使自己做錯了,在別人的指責下也會為了維持自己的自尊心而硬著脖子說沒錯。

歌德說:“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寬容的品質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在相互寬容諒解中才能求得共同的發展和進步。一個人隻有具備了寬容的品質,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有愛人之心和容人之量,才能成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