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交際法則,沒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隻有體諒對方的心情,相互尊重,讓對方樂於接受,才能相互認可。對成大事者而言,他們的習慣方式就是:先尊重別人。紐約電話公司曾就電話對話作過一項調查,看在現實生活中哪個字的使用頻率最高。在500個電話對話中,“我”這個字使用了大約3950次。這說明,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所處的實際境況如何,在內心都是非常重視自己的。
郭麗曾經在美國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郭麗錯把一小包糖當作咖啡伴侶給了一位女顧客。女顧客非常惱火,因為她很胖,正在減肥,必須禁食糖和一切甜點心。她大聲嚷嚷:“哼,她竟然給我糖!難道她還嫌我不夠胖?”
郭麗刹那間懵了。她完全不懂減肥對美國人有多麼重要,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黑人女經理聞聲而來,她在郭麗耳邊輕輕地說:“如果我是你,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給她,並且把錢退還給她。”郭麗照著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顧客哼了幾下就不出聲了。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個小事故,郭麗等著經理來批評自己。可是,下班的時候經理卻對郭麗說,“如果我是你,下班後我會把這些東西認認真真熟悉一下,以後就不會拿錯了。”不知怎的,這一句“如果我是你”,競令郭麗十分感動。
後來,郭麗在學校上課,在其他地方打工,不管老師也好,老板也好,明明該提出批評,他們卻很少會責問:“你怎麼做得這樣?你以後不能這麼幹!”而是常常委婉地說:“如果我是你,我大概會這樣做……”這使郭麗沒有感到難堪,反而感到有那麼一點溫暖,那麼一點鼓勵。
仔細分析,他們說的話隻是多了幾個字——“如果我是你……”就一下子站到了對方的立場上。大家一平等,情緒自然不會對立,溝通更容易進行。
沒有人願意被別人傷及自尊,人們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讚美。許多人看著別人不順眼就想指責別人,別人一有失誤就抓住“把柄”加以“發揮”。似乎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但誰又能去考慮那些自尊心被深深傷害了的人的感受呢?
曉霞是一名涉外保姆,主人是美國上流社會的一位女士。一次,女主人給曉霞布置完工作,突然問她,“我能夠吸煙嗎?”曉霞吃了一驚,說:“你是在問我?”她說:“是啊,我想抽支煙。”曉霞說:“這是你的家呀,怎麼還要問我?”女主人說,“吸煙會妨礙你,當然應得到你的允許。”曉霞趕忙說:“你以後不用問,盡管抽好啦!”她這才拿起煙,把它點燃。
那天曉霞想了許久。一個人在自己家裏抽煙,還要溫文爾雅地來征求一個保姆的同意,真是匪夷所思!然而,曉霞不得不承認,那一刻,自己非常高興,非常感動,因為自己被人當作一個平等的人得到尊重。,盡管曉霞是一個保姆,但她並不比人低一等,即使在別人家裏,她也有自己不被侵害的權利,也是和主人一樣平等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過分地強調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別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腳下。
一天中午,一個老板模樣的男子與一個學生模樣的女子走進餐廳。落座後,服務員上前去送水,點餐。在眾多客人中,服務員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老板居高臨下的神情和那位小姐局促不安的麵容。小姐拿著餐牌,半天隻輕輕說出兩個字:“咖啡”。
服務員問:“您要什麼咖啡?”
那位小姐的臉馬上紅了起來。憑經驗可以看出,她僅知道咖啡,並不知道還要分什麼咖啡。她看了服務員一眼,無助又無奈地說:“隨便。”
幾分鍾後,服務員把一杯普通的凍咖啡用店裏珍存的銀盤端了出來,躬身放在那個女孩麵前說:“我們真有一杯叫‘隨便’的咖啡,是您進門時,我們的咖啡師就著手為您的清純和美麗專門調製的,請試試合不合您的口味。”
服務員職業化地看著咖啡杯,但仍能感到那個女孩驚喜的神情。
不管你信與不信,你都必須確信一點:在自尊心方麵,別人和你一模一樣。自尊心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無論他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還是沿街乞討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