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謹言慎行,不學楊修小聰明(1 / 1)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出身世家,才思敏捷,一度深得曹操的器重,是曹操的重要謀士幕僚。然而他最終卻以罪被誅,表麵上是恃才傲物招人妒,實際上是自作聰明惹的禍。

楊修不僅擁有“筆下龍蛇走,開淡驚四座”的敏捷才思,還在揣摩、分析、判斷、預見曹操心理活動方麵具有突出的表現。例如,據《世說新語》記載,楊修在任曹操的主簿期間,一次相府修大門,在剛剛建好屋椽屋桷後,曹操親自來視察,完畢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按小一號的規模重建。工匠們都不解,問為什麼,楊修說:“門裏加個‘活’字是一個‘闊’字。魏王是嫌門大了。”曹操見改造後的園門,心裏非常高興,詢問工匠們,大家都說是楊主簿讓他們這麼做的。

一次,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是什麼,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裏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為肄(蛋辛是辭的繁體字)。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讚美。”曹操驚歎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裏也。”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生怕人家暗中謀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近前!”一天,曹操在帳中睡覺,故意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蓋。曹操即刻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複上床睡。睡了半天後起來,佯驚問:“何人殺了我近侍?”大家都以實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殺人,唯有楊修識破了他的意圖,臨葬時指著近侍屍體而歎惜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到此話後,便對楊修心生厭惡。

楊修真正惹怒曹操的事件是“雞肋”事件,這是楊修自作聰明的極端表現。根據《後漢書》記載,曹操在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所以心中猶豫不決。恰巧廚師進雞湯,曹操見碗中雞肋,沉思不語。這時夏侯悖入帳,稟請夜間口令,曹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將士們問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師,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決。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魏王班師就在這幾日,故早準備行裝,以免臨行慌亂。”曹操得知此事後震怒,即刻下令處死楊修。

楊修的自作聰明令曹操對他愛恨交加。楊修犯了一個為人臣的大忌,就是表現出比統治者聰明,並毫無掩飾地加以傳播。

在現代職場中,“楊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這些人一方麵習慣於猜測上司的意圖行事,看著上司的眼色行事,另一方麵又表現得極為自負,總顯著自己比別人聰明,不斷向人炫耀自己的智商。因而,他們不僅難以獲得同事的喜愛,更會引起上司的反感。古人有訓:君子善斷,小人善猜。整天猜測上司的意圖的人是小人,總是炫耀自己聰明的人是小聰明。那麼,如何才能避免職場中的“楊修現象”呢?

第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過多的揣測甚至張揚賣弄,不僅會讓人覺得浮誇和不可靠,還會讓他人產生反感情緒和戒備心理,不利於職場人際關係的發展。所以,在職場中,人們應謙虛好學,注重積累,不求速成。

第二,推測有據,言之有理。

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要肆意對自己不了解的問題誇誇其談。特別是在揣測某些事情時,應基於事實,有理有據,了解事物的各個方麵,抓住事物的本質。

第三,三緘其口,沉默是金。

在公司做重大決策時,要學會i緘其口,不要過多參與決策。一方麵鋒芒過露,會引起上司的戒備,不利於職場的發展;另一方麵,你個人無法負擔起決策失誤的後果,即使需要做出決策的判斷,也應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