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數矯治病例拔牙間隙關閉後牙齦折痕的影響因素研究
五官醫學
作者:陳麗丹 李相紅
[摘要] 目的 對減數矯治病例拔牙間隙關閉後牙齦折痕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方法 回顧性分析於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拔除前磨牙行方絲弓固定矯治的13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單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拔牙間隙關閉後牙齦折痕的影響因素。 結果 132例患者中共發生牙齦折痕31例,牙齦折痕發生率為23.5%;不同性別、年齡和關閉間隙時間患者的牙齦折痕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關閉間隙距離≥1 mm以上者牙齦折痕發生率明顯高於
[關鍵詞] 拔牙;牙齦折痕;正畸治療;牙周組織
[中圖分類號] R78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8-006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gingival invagination after orthodontic space closure of tooth extraction sit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2 cases of edgewise fixed appliance patients with premolars removed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us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factors Logistic gap closed gums after tooth extraction crea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 132 patients, gingival invagination occurred 31 cases, the incidence of gingival invagination was 23.5%; different gender, age and the incidence of gum crease close the gap of time in patient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lose the gap distance ≥1 mm or more gum crease c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cidence of
[Key words] Tooth extraction; Gingival invagination; Orthodontics; Periodontium
牙齦折痕又稱牙齦裂隙,有研究將其定義為“一條偏近中或遠中方向的牙齦鄰間組織的線性裂隙[1]”。牙齦折痕不僅會影響牙齦的整體美觀,也不利於維持口腔衛生,是引起拔牙矯正複發的原因之一[2]。當前,有許多有關拔牙矯正發生的牙槽骨吸收、牙齦炎症、齦乳頭喪失、牙齦退縮等內容的研究報道,但對拔牙部位牙齦折痕的報道還較少[3],為明確減數矯治病例拔牙間隙關閉後牙齦折痕的影響因素,我們收集了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拔除前磨牙行方絲弓固定矯治的13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並實施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拔除前磨牙行方絲弓固定矯治的132例,納入標準為:①知情同意,並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恒牙列,錯頜畸形為安氏Ⅱ、Ⅲ類;③無全身性疾病,無頜麵部發育異常,無矯正史,無唇齶裂。132例患者中,男35例,女97例,年齡15~24歲,平均(18.20±0.49)歲。
1.2研究方法
統計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關閉間隙時間、關閉間隙距離、前磨牙部位等。正畸治療前,對存在牙石的患者進行清潔,消除牙齦和牙周炎症,並製定詳細的矯治計劃。所有病例均使用方絲固定矯治器,滑動法關閉拔牙間隙,牽引力控製在100~120 g,牽引時間為2~24個月。於固定矯治結束後觀察牙齦狀況,其中牙齦折痕診斷標準[4]:在垂直方向上有2 mm以上的牙齦陷入。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單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
2 結果
2.1拔牙間隙關閉後牙齦折痕的單因素分析
132例患者中共發生牙齦折痕31例,牙齦折痕發生率為23.5%。不同性別、年齡和關閉間隙時間患者的牙齦折痕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關閉間隙距離≥1 mm以上者牙齦折痕發生率明顯高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