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民生的又一次巨大進步(1 / 1)

卷首

作者:隋晴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民生的進步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就像一個撐杆跳高運動員,一個縱步又一個縱步向著高度跨越,激起了中國民眾一陣又一陣的歡呼和喝彩。

先是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延續了數千年的農業稅終於走進了曆史的博物館。接著,2007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啟動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試點,並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建立城鎮居民醫保製度;也就是在這年,全國有25個省區市和2133個縣建立了農村低保製度,未建立的也普遍實行了農村特困戶定期定量救助。2008年7月30日,國務院決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今年2月,中央規劃未來五年全國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基本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尤其是今年6月20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部署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經驗交流會,溫總理在會上承諾: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試點,並加快新農保試點進度,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製度全覆蓋。這一承諾如能實現,更是中國民生的一次巨大進步,堪稱一份劃時代的曆史性答卷。

民生,《辭海》上是這樣解釋的:人民的生計。也有人解釋為:民眾的生存狀況。民生在國家政策中的最高位置就是“休養生息”。回顧中國曆史,輪番上演的大大小小革命幾乎都打出民生的旗號。尤其是“兩宋”後,農民起義領袖更是把“均貧富”作為革命的綱領。北宋的王小波,南宋的鍾相,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洪秀全,無一不對民眾信誓旦旦:“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然而一旦勝利了,又能怎麼樣呢?無一不將信誓置之腦後,將統治權和財富優先權握在自己手中。民生在中國曆史上總體來說是一塊無人理穢的荒地。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勝利之後,民生才被提上了執政者的議事日程。但在上世紀的幾十年裏,國、民皆不富,執政者有心無力,改變民生仍然隻是烏托邦妙想。

改革開放,中國富強,民生這塊荒地終於進入到了墾荒時代;黨和政府相繼采取了一係列惠民政策,就像春風化雨,催發著民生的活力和生機。

有人說,“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底線太低,每月隻有55元;高物價下,這點錢根本不能做到養老無憂。筆者認為此論偏矣。錢雖不多,意義重大,它畢竟是中國民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錢少可以增多,基數可以提高,細節可以完善。總之一句話,中國農村從此不再是被國家福利體係拋棄的荒原了。

有人說,中國民生是篇大文章,這點小進步值不得如此大加讚賞。筆者認為此言差矣。幾千年來,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一直將人們分為不同等級,成了社會不公、貧富不均的根子。如今越來越多的進城農民工將加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農民的養老保險也有望很快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並軌,再加上農民工照樣可以在城裏購買保障房,農民工子女照樣可以在城裏享受免費教育,這些組合起來就形成了股股發展大浪將城鄉二元結構的籬笆牆衝垮。這不預示著偉大的社會變革正在到來嗎?

當中國農民不斷地享受著城裏人長久以來享受著的一切的時候,中國喊了幾千年的城鄉差別就會慢慢地抹平,城鄉社會最底層民眾就可以真正地享有做人的基本尊嚴了。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我們歡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