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板早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1 / 2)

焦距

作者:張山峰

中國股市“堅守”漫漫“熊”途穿過頗不景氣的2010年,進入到了“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2011年。新年剛過,在這個不平靜的市場又傳出一個消息:推出國際板。而且隨著時間的逼近,國際板推出的預期不斷升溫,年初至今,來自央行、證監會等監管層領導在多個場合發出國際板即將推出的信號。在5月20日舉行的2011年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再次明確表態,我們離推出國際板越來越近。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也表示,國際板在規則的製定、技術準備、監管方麵都有了較大的進展。

然而與官方不同,投資者對推出國際板卻不敢苟同,紛紛用腳投票。不看別的,隻看尚福林發出信息後市場的反映就一目了然。尚福林5月20日(周五)一發話,5月23日(周一)股市便應聲而落,上證指數開始下跌,深證指數也不甘落後下跌,而且這種跌勢一直待續到6月下旬。

不僅投資者對推出國際板深表不滿,不少業內有識之士也紛紛撰文或發表講話,認為現時推出國際板很不適時。《中國經濟時報》專欄作家張煒認為:“在A股本身‘自顧不暇’及海外股市重現調整風險的情況下,國際板的推出隻會帶來賠錢的效應”。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更是直言不諱,他認為:“目前,推出國際板個人認為無任何意義,是一個人僅為了自己的小算盤而走的一步棋。”因此,它“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提出的一個正確的事情。”——好比孩子早產,孩子本身沒有錯,錯在分娩的時間上,在尚未成熟的時候出生。

那麼,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這個“早產的孩子”倘若現在生出來,究竟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呢?

國際板能給投資者帶來福音嗎

6月6日,在上海電視台新聞坊“我與市長麵對麵”特別節目中,上海一位副市長在與上海市民代表交流時,詳細為市民解答了上海推出國際板的條件。其中,一是法規條件,二是會計製度,三是技術方麵的準備,四是監管手段的準備。這位領導稱,對於上述準備工作,“應該說都已經基本準備到位”。這位高官說了那麼多,就是有一點沒有說到,即推出國際板能給投資者帶來多少收益——他沒有說到這一點,並不是忘記了,而是因為他熱切盼望推出國際板的目的是為了讓上海早日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而不是為了別的。

作為投資者來說,推出國際板的首要目的不應是為了國際化,而是為了搭建投資者賺錢的平台。在A股本身“自顧不暇”及海外股市重現調整風險的情況下,國際板的推出隻會讓投資者加快加量賠錢。

為什麼說,目前急乎乎推出國際板隻會讓投資者賠錢呢?

其一,我國現存的股市條件尚不成熟,還存在著發行製度上的諸多問題。創業板及中小板IPO的“三高”及上市後的破發和終止發行就是例證。眼下擬議中的國際板IPO定價,將要求境外公司在境內發行價格不高於境外二級市場股票價格。其實,這種定價看齊境外的做法,並不等於繞過了發行製度缺陷的坎。要照這樣的話,A股IP0定價退回到改革前的“窗口指導”,豈不是解決了“三高”弊病?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創業板及中小板IPO的深層次問題在於,投行用“屁股決定腦袋”,缺乏自律及專業精神,置普通投資者的利益於不顧。由此,才有雙星新材創出65.52%的“史上最高中簽率”、八菱科技首個遭遇發行失敗。如果國內的市場不先推進發行製度改革,進一步約束投行行為,國際板不是同樣會製造出“中石油第二”或“安然第二”,重新讓投資者成為投行創利的“殉葬品”嗎?

有人說,國際板將迎來彙豐銀行、東亞銀行等國際性大公司,以及中移動、中海油等紅籌股。迎來這些大老板就可以讓中國投資者賺錢嗎?其實未必。在全球經濟複蘇仍存波折的環境中,不確定因素更不容輕視。當年中國石油號稱“亞洲最賺錢的公司”,結果又給投資者帶來多少賺錢效應呢?沒有。相反讓上市初期的買入者深度套牢。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國際板的推出有利於開辟新的投資空間,將國內過剩流動性轉變為對世界一流企業的股權投資。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目前A股投資者顧慮的是,流動性收緊已成為了A股的“緊箍咒”,國際板“抽血”會不會“雪上加霜”?如果是那樣,又不知有多少投資者的錢會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