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作者:張小雷
清朝中葉起,上海為商賈輻輳之區,華洋互市,商業繁榮,中外貨物每天騰挪吞吐,一派興旺景象。上海又是全國的金融中心,成為西方冒險家大顯身手的理想樂園。他們在這裏翻雲覆雨導演了一出又一出變化莫測的悲喜劇,其中最為熱鬧的一幕要數橡皮股票了。
上海的橡皮股票買賣早在1906年以前就有了,但華商很少問津,因而交易冷清。把華商從無動於衷推到如癡如狂狀態的,首要人物要數英國冒險家麥邊。
1909年,倫敦市場橡膠交易創下最高紀錄,一號生橡膠售價高達153便士。消息很快傳到上海。麥邊托人在上海中外文報紙上登載了《今後的橡皮世界》一文。
那時報紙是主要的廣告宣傳工具。一般華商判斷行情,先聽倫敦金融消息,再看《申報》廣告。因此在麥邊的強大宣傳攻勢下,部分華商開始顧盼思動。麥邊又暗中唆使同夥收買股票,拉抬起價格後,又以更高價拋出,人為地促使股票價大幅度上漲,讓藍格誌股票變成稀貴之物。於是商賈們向錢莊借錢、開期票,競相爭購。官僚啟動了小金庫,市民砸開了儲蓄罐,連姨太太也拿出了私房錢來湊熱鬧。錢莊更認為有利可圖,也起勁地收集藍格誌股票。
橡膠製品在上海市場上日漸增多,助長了人們對橡膠種植業的過高期望。然而,一般華商卻忘記了“十年樹木”的古訓,頭腦發昏,一心指望朝種而夕長。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層出迭現的橡皮公司有沒有橡膠種植園?如果有的話,究竟在什麼地方?橡樹長到可以割取生膠需要幾天幾個月還是五年十年?
許多原先與橡膠業沒有任何瓜葛的洋商,突然成為各色橡皮公司的經理人,英國人和荷蘭人尤為拿手。幾家在上海經營股票買賣的洋行稍作調整,及時趕上浪頭,大肆鼓吹投資於橡膠樹種植業的燦爛前景,籌辦橡膠種植公司,印發股票。到1910年,幾十家橡皮公司鋪設了從上海到南洋的發財捷徑,到處是橡皮公司的甜言蜜語。彙豐、麥加利、花旗等老資格外國銀行宣布承做橡皮股票的押款後,大多數華商消除了顧慮。於是,滬上有錢人熱烈購買,形成異乎尋常的橡皮股票熱。
作為投機場上的老手,麥邊擔心藍格誌橡皮股票虛頭太大,使購股者失去信心,又耍出新花樣,不到結賬期就發放中間股息,這一招起了穩定人心的作用。這種中間股息定期發放,每股12兩5錢銀子,3個月發一次。由此造成一種假名,似乎他已經賺足了錢。藍格誌股票價格被熱浪湧抬著,迅速突破一千大關。
韋推和嘉道理如法炮製,不顧手頭拮據,每季每股給發股息7兩5錢。他倆的吹功較之麥邊又技高一籌,超過了牛皮大王麥邊的藍格誌。但另一些公司一毛不拔,連設誘餌的小小本錢也舍不得花。它們找有聲譽的外國銀行撐腰,在招股章程上列出彙豐、麥加利等所謂“往來銀行”的赫赫大名,借以顯示自己產業可靠,信譽過硬,騙取人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