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回響:中西交流下的中國古地圖
封麵故事
從宋代開始,中國的古地圖開始大量以印書和刻碑的方式存留下來。它們中的一部分就成為“絲綢之路”開通後,中西文明交流的見證物。
記者 丘濂
宋——《漢西域諸國圖》
該地圖收錄在南宋僧人誌磐於宋朝理宗景定年間(1260~1264)編撰的《佛祖統紀》中。這部書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佛教史書,以“釋迦牟尼佛本紀”寫起,包括了中國佛教曆代祖師的傳記。地圖長28厘米,寬20厘米,為紙本雕版墨印,主要表現了西漢時期西域諸國地理情形和佛教傳播路線。
《漢西域諸國圖》東起蘭州,西至西海(地中海)、大秦(拜占庭帝國),南到石山(今昆侖山),北抵瀚海(今蒙古高原大戈壁),形象繪出了天山、蔥嶺、北山、南山、石山和積石山等山脈,並用雙曲線畫出黃河上遊河道,用魚鱗式水波紋描繪海洋、湖泊。蔥河位於全圖正中,由西向東流入蒲昌海。在蒲昌海的南北兩側清晰繪出中原通往西域的兩條路線,也就是“絲綢之路”。圖中的絲路開始於甘肅武威,經張掖、酒泉到敦煌,然後分為南北兩路:南路走蒲昌海南岸,經過陽關(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南湖鎮破陣子),到於闐(今新疆和田縣),繞南山,過無雷(今新疆喀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內),沿蔥嶺南麓,往西可以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一帶)、安息(伊朗高原)、條支(今西亞兩河流域);北路沿蒲昌海向北,經伊吾(今新疆哈密)、流沙(泛指我國西北沙漠),至車師前王(今新疆吐魯番市附近),再往西,過烏孫(今伊犁河、楚河、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一帶),越蔥嶺到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再往西北方向去最後可達奄蔡(在鹹海、裏海以北)。圖中相鄰兩個地名如果用細線連接,說明兩地之間有道路可通。除了70多處注記的地名外,圖中還有文字說明西域政區建製和交通路線裏程。
狹義的西域,也就是蔥嶺以東的新疆地區,是亞歐大陸上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四大文明的交彙之地,也是中國最早接受佛教的地方,在印度佛教東傳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西漢時期,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到疏勒(今新疆喀什喀爾),然後再向東傳到龜茲(今新疆庫車)和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西漢末東漢初,佛教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地區。因此,《佛祖統紀》收錄了描繪漢代西域佛教重鎮的《漢代西域諸國圖》。
該圖是目前所見繪製時間最早的一幅關於西域諸國及其交通的地圖。雖然繪製內容比較簡略,但對研究西域地理沿革、僧侶取經求法的路線和古代絲綢之路都很有參考價值。
元——《廣輪疆理圖》
蒙元王朝是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遼闊的疆域為東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東西方交通道路暢通無阻,不少出生於中亞、西亞的伊斯蘭學者陸續來華,將伊斯蘭地圖以及阿拉伯人乃至歐洲人的地理知識和世界觀念帶入中國。波斯人紮馬魯丁就是其中之一。1267年,天文學家紮馬魯丁沿著“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了上都開平府,受到忽必烈的召見,忽必烈稱其為“回回星學者”。他先後任職於司天台和秘書省,主持製定了《萬年曆》、纂修《大元大一統誌》、製作地球儀和彩色《天下地理總圖》,極大拓寬了中國人的視野。從此,描繪中原地區之外包括中亞、西亞、歐洲、非洲的地圖開始出現。
遺憾的是無論《天下地理總圖》,還是另一位元人朱思本所編繪的《輿地圖》,或是元末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都沒有存留下來。幸好在明代人葉盛所做《水東日記》的弘治和嘉靖版刻本裏,卷十七附有元末天台僧人清浚的《廣輪疆理圖》摹本,並有詳略多種圖幅。雖然現存的《廣輪疆理圖》是明代人嚴貴中改繪的摹本,但經過學者陳佳榮將它與《元史·地理誌》的對比考證,可看出全圖600個地名中,除了20來個路府州名外,其他大致和《元史·地理誌》相同,而明初宋濂所修的《元史·地理誌》主要利用的就是紮馬魯丁編撰的《大元大一統誌》的資料。陳佳榮認為,現在看到的《廣輪疆理圖》摹本,基本上可以當成元一代的輿圖成果來研究。它也是現存的最詳盡、準確的元代疆理總圖,又是明代重要地圖《大明混一圖》的關鍵底圖。
該圖含有邊疆地理以及中外交通的可貴信息。地圖繪製範圍東起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琉球群島,涵蓋了高麗的北京、東京、南京、唐城、耽羅及三韓等,倭國的徐福祠及毛人等,還有大流球(今琉球)及小流球(今台灣)。西北至西域,注明“自西寧西北五十餘裏至金山,其西二百裏即陰山也。其間皆崇峻嶺深絕澗。又西北數千裏至鐵門”。西南至越南、印度,注有“自特摩(今道站)入交趾界”,並標出“占城”和“江頭城”(今緬甸),提到“北路往西域天竺諸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東南的福建海岸外,明確記及“自泉州風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馬八兒,二百餘日至忽魯沒思”,這是當時由海外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交通的明確記錄,也是泉州作為元代對外航海交通貿易大港地位的佐證。
由於是明代的摹本地圖,該圖經過嚴貴中繪製後,有些許改動。一個變化是該圖省略了原圖中海島沙漠、絕域殊方等相關內容:“居海島沙漠,道裏遼絕,莫可稽考者,略敘其槩焉。”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後疆域的內縮。
明洪武——《大明混一圖》
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因此蒙元王朝特別強調“天下一統”,淡化了“華夷之辨”。“混一圖”開始取代唐宋時期盛行的“華夷圖”,成為當時人們所知天下總圖的主要類型。明初繼承了蒙元時代的地理知識和地圖遺產,地理視野基於整個歐亞大陸和非洲。洪武年間,明廷在元代疆域圖的基礎上繪製了涵蓋亞非歐三大洲的《大明混一圖》。
地圖東起日本,西達歐洲、非洲大陸,南至爪哇,北抵蒙古。全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著重描繪明王朝的疆域政區,突出表現鎮、寨、堡、驛、渠、塘、堰、井等人文地理要素,山川、湖泊、澤地等自然地理要素,注記地名千餘處。圖上有相對統一的圖例,明代的十三布政司及其所屬府、州、縣治用長方形粉紅色塊加注地名表示,其他各類聚居地直接以地名表示;“皇都”(今江蘇南京市)、“中都”(今安徽鳳陽市)用藍色方塊和紅書表示。圖中山脈以山水畫法描繪,除了黃河用粗黃曲線表示外,另用灰綠曲線描繪其他水體。現在所見絹本彩繪圖收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人將圖中原有的漢文注記全部用大小不同的滿文貼簽覆蓋,方便清廷使用,也彰顯清朝對天下的治權。
在“華夷圖”的時代,中國古地圖都采用“內折外容”的方法來繪製,也就是中原地區的比例尺很大,而且相對關係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比較準確。但是“四夷”為了要容納進來,構建天下秩序,比例尺就會縮小。到了“混一圖”的時代,這個特點依舊延續下來:《大明混一圖》中,明朝疆域刻意放大,占了地圖的三分之二還多。圖中的疆域和政區並未繪出疆域界線,僅以不同顏色的地名方框區別境內域外。域外部分以中亞的描繪最詳細,其次是歐洲和非洲。非洲南部好望角方向較為準確,表明此圖受到伊斯蘭地理知識影響。
根據圖上內容和相關文獻,席會東推測,該圖的國內部分源自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域外部分可能受到紮馬魯丁地球儀、彩繪《天下地理總圖》等伊斯蘭地圖和元末人李澤民《聲教廣被圖》的影響,因此圖中的河流和淡水湖為藍色,海洋和鹽湖為綠色,與比該圖稍早的伊斯蘭地圖和地球儀的著色法相一致。蒙元時代伊斯蘭地圖傳入中國之後,中國才開始大量出現彩繪本地圖。
《大明混一圖》長456厘米、寬386厘米,是現存尺寸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文世界地圖。它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較為準確地繪出非洲大陸形狀,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明嘉靖——《蒙古山水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