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額存單來了

經濟

6月2日,央行正式推出《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個人認購大額存單的起點不低於30萬元,機構認購起點不低於1000萬元,大額存單的發行利率以市場化方式確定。對普通人而言,大額存單的推出意味著又多了一個理財渠道,對央行而言,大額存單麵世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隻差臨門一腳。

主筆 謝九

所謂大額存單,是指銀行發行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屬於銀行的一種存款類金融產品。和普通存款不同的是,大額存單的金額較高,利率完全市場化,可以質押流通轉讓,還可以提前支取和贖回,無論是收益率還是流動性都優於傳統存款。

對於管理層而言,現階段推出大額存單主要有兩個方麵的考慮:一是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後階段做鋪墊,為利率完全市場化做好過渡準備工作;二是寄希望於大額存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銀行理財產品,繼而起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效果。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入收官階段,目前除了存款外的利率管製已經全麵放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也已經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5倍,距離完全市場化隻有一步之遙。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在存款利率完全放開之前,先用大額存款試水利率市場化,先大額後小額是一種比較謹慎的態度,既可以鍛煉銀行金融機構對利率完全市場化的應對能力,提高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同時由於大額存單具有30萬元的投資門檻,購買大額存單的個人投資者也都是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的客戶,通過大額存單來試水,最終逐漸過渡到利率完全市場化,也是其他很多實施利率市場化國家的普遍做法。如果大額存單運行良好,有可能央行在今年的某一次降息時,就會徹底放開對存款利率的管製,實現完全的利率市場化。在今年3月份的“兩會”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就曾經表示,今年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是大概率事件。

此前我國的大額存單主要針對機構,現在終於開始對個人開放,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最關注的問題可能還是其收益和風險水平。大額存單期限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從收益來看,大額存單由於實行市場化利率,收益肯定要高出普通的存款利率水平,固定利率存單采用票麵年化收益率的形式計息,浮動利率存單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為浮動利率基準計息。以一年期來看,目前我國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最高上浮空間為1.5倍,但是沒有一家銀行上浮到頂,大部分銀行上浮1.4倍到3.15%。大額存單推出之後,由於取消了利率上限,預計上浮空間會大大高於現有的存款利率水平,但同時會低於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預計一年期大額存單的收益會達到4%左右的水平。從風險的角度來看,由於大額存單也是屬於一般性存款,所以也被納入存款保險的保障範圍。按照今年5月開始實施的存款保險製度,存款保險的上限為50萬元,因此,30萬至50萬元之間的大額保單沒有風險,不過超出50萬元的大額存單就無法完全被存款保險覆蓋,這也和普通存款一致。

除了助力利率市場化之外,央行推出大額存單另外一個意圖是希望“通過規範化、市場化的大額存單逐步替代理財等高利率負債產品,對於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也具有積極意義”。大額存單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理財產品,甚至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這一點可能並不太樂觀。

目前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基本上保持在5%以上,部分能夠超過6%,和理財產品相比,大額存單的優勢在於其安全性,但是從收益率來看,雖然大額存單的收益率將大大超出傳統存款,但是想要達到理財產品5%以上的年化收益,可能性並不大。今年5月份,央行在宣布降息的同時,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不過降息一個月以來,基本上沒有銀行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大部分執行1.4倍的利率,當然,也有消息稱是央行要求銀行不要將利率上浮到頂。大額存單實行完全利率市場化,即使不再有央行的窗口指導,商業銀行從自身經營的角度,也很難將大額存單的利率上調到和理財產品相當水平線上。目前一年期貸款利率為5.1%,如果銀行將大額存單利率上調至5%以上,意味著銀行隻是賠本賺吆喝。在收益率差距麵前,大額存單預計很難對理財產品帶來實質性衝擊,如果大額存單無法有效替代高回報的銀行理財,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效果也就難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