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園圖像史:作為文化符號的花園(1 / 2)

花園圖像史:作為文化符號的花園

文化

作者:謝斯曼

邱園裏的異國建築,如清真寺院、摩爾宮殿和中國風寶塔,印證了西方花園從單純的權力與地位象征逐漸轉型為社會文化啟蒙工具的有趣過程。

英國人對園藝之癡迷,世人皆知。在英國境內,除了有不計其數的獨立花園,還有全年接連不斷的園藝活動。其中最負盛名的英國皇家協會切爾西花卉展,不僅是擁有100多年曆史的世界園藝盛會,更早已成為貴族名流們一個重要的社交活動。英國園藝風貌如此蓬勃的背後,少不了皇家協會的讚助人——王室的財力支持與文化推動。而這次在白金漢宮皇後畫廊(The Queen's Gallery,Buckingham Palace)的主題展覽“描畫天堂:花園的藝術”(Painting Paradise:The Art of the Garden),無疑是英國王室花園情結的又一次美妙體現。

這是一個富有野心的藝術展覽。來自英國皇家典藏的150多件展品,不論在數量、種類還是質量上都令人驚歎,而展覽裝置之精致程度也是一般臨展望塵莫及的。以植物或庭園為主題的油畫、素描、水彩、手抄珍本、書籍、版畫以及多種多樣的裝飾藝術品中,不乏達·芬奇、丟勒、倫勃朗、塞巴斯蒂亞諾·賽利奧、法貝熱等古代和現代大師名作。從如此繁雜的藝術品中梳理出脈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策展人瓦內薩·雷明頓(Vanessa Remington)因此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方式,以時間為線索,試圖還原西方的“花園”作為文化符號在曆史中的角色演變。

花園與天堂(Paradise)的聯係可追溯到大約2500年前。古希臘文史學家色諾芬根據古伊蘭語“paridayda”(意為“有圍牆的圈地”)造出了一個詞“parádeisos”,用以形容波斯的皇家狩獵園。在波斯的各種手抄珍本中,封閉式的皇家花園是配圖的常見題材。高牆之內,禽鳥爭唼喋,流水帶花香,愛侶們或在庭帳下或在池水邊,歡愜非常。在沙漠之中有這樣一片避世花園,說是人間天堂也不為過了。

當古希臘翻譯家用“paradise”來形容《聖經》裏的伊甸園時,這個詞才真正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宗教色彩。在整個中世紀時期裏,有關花園的圖像幾乎僅出現在歐洲的宗教手抄珍本中,用以描繪人們想象中的伊甸園。然而,人類的想象往往是基於現實的,畫師們筆下天堂樂園的形象,其實大多源於現世中的花園。珍本插圖裏頻繁出現的隧道式蔭棚(pergola)、鋪滿草皮的長椅以及噴泉,實際上都是中世紀歐洲花園的特征。

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花園,在形態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基於對古典美的崇拜,從15世紀末開始,花園的設計裏開始出現比較複雜的幾何結構,在規模上也比中世紀時要大得多。此時擺脫了中世紀束縛的花園,其奢華麵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巨大的水迷津、繁複的灌木和方尖碑造型是這個時期花園的最大特征。借用當時佛羅倫薩實際統治者、大公洛倫佐·美第奇(Lorenzo de'Medici Il Magnifico)的話說:“所謂天堂(paradise),不過就是最賞心悅目的花園罷了。在這個花園裏充滿了最令人愉悅的事物——樹、蘋果、花卉、生動的流水、鳥鳴——一切人類所夢想的快樂之事。”盡管大公美第奇提到了充滿宗教象征意義的“蘋果”,此時“paradise”這個詞已經明顯服務於人類情感和現實主義了,而這類頗有戲劇效果的富麗花園則成為歐洲各君主或貴族美化其權力與地位的最佳工具。與此同時,文藝複興期間的地理大發現給外來植物品種的引進提供了條件,植物研究和園藝文化在歐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達·芬奇的植物學手稿與荷蘭靜物畫潮流就發展於這樣的曆史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