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的“怪物”流行走勢
文化
作者:張月寒
西方的僵屍(zombie)是一種赤裸裸的對於死亡的恐懼,並且非要通過食人腦達到進一步的“自我危機”效果;而中國的僵屍(“湘西趕屍人”)卻多是一種因地製宜的古代物流措施——為了讓客死他鄉的人能魂歸故裏,故動起符咒,讓屍體得以自己行走。
記者
“僵屍是新的吸血鬼。”熱播美劇《邪惡力量》第十季中迪安(Dean)這樣說。意思是,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記》、《真愛如血》等吸血鬼文學在流行文化領域瘋狂席卷之後,2010年推出的《行屍走肉》以及今年推出的《我是僵屍》等漫畫和美劇,讓僵屍成為大眾文化領域一個新近流行的“怪物”。
《我是僵屍》是CW(哥倫比亞華納兄弟聯合電視網)今年播出的一個新劇集,由曾經一度很受歡迎的青春美劇《美眉校探》團隊打造。電視劇版《我是僵屍》與原著漫畫有著較大不同,漫畫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有男孩子氣的女生,常被周邊好友戲謔為什麼不穿些女性化的衣服,這與電視劇中美麗的金發女主角外形定位和穿衣風格都不太相似。電視劇中女主角莉(Liv)穿衣風格隨意但仍不失性感,漫畫中由於把女主角的職業定位為掘墓人,所以有很多連體工裝褲的裝扮。無論從任何方麵來說,電視劇《我是僵屍》中的女主角都更完美、主流一些,而漫畫中卻是恣意的邊緣。不過,CW本就主打青春劇集,並且劇中的女主角總是要美麗的,它推出的《吸血鬼日記》、《初代吸血鬼》、《緋聞女孩》、《美眉校探》等均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電視劇中也有沿用原著漫畫的地方,比如當女主角吃下某一個人的大腦時,她便會擁有那個人的記憶、個性以及特長。漫畫與美劇出現了同一個情節:女主角吃下一個畫家的大腦,從而也擁有了繪畫的天賦。改編美劇比較明智的一點是,去除了原著漫畫中的其他怪物形象,比如鬼魂、狼人、吸血鬼、木乃伊等,而隻保留了僵屍故事這一條主線,這樣情節發展更集中,更易套用暢銷美劇的模式和元素。
原著漫畫比較深刻的一點是在怪物世界的邏輯裏重新闡明了很多定義,比如反複出現一個詞“undead”。“undead”可翻譯成“不死之身”,並且在電視劇中也被沿用,女主角莉落寞地和當時唯一知道她僵屍身份的老板拉維(Ravi)說“我已經死了”,拉維卻趕忙糾正她,說你是“undead”而不是“dead”。除此之外,原著漫畫中還提出了undersoul和oversoul的概念,這兩個概念也構成了怪物世界的某種基礎性衡量標準。
Zombie,中文通常翻譯成“僵屍”、“喪屍”。《牛津英語詞典》認為這個詞的詞源是非洲西部,它廣泛出現於海地民間傳說,由非洲地區的巫術傳統發展而來。文藝作品中最早的僵屍或可追溯到1818年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這部由女作家瑪麗·雪萊創作的小說描述了一個科學家用逝者的身體器官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人”,但是卻引起一連串的血腥悲劇,比較深刻的一點是,這種悲劇是道德的、人性的。這部小說有歐洲民間傳說根基,在恐怖小說史和科幻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啟發了後世很多作品,其間的怪物形象乃至“弗蘭肯斯坦”這個詞,都對後世驚悚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