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效應?

專欄

作者:邢海洋

6月初,A股總市值迫近了10萬億美元,市值/GDP接近100%,達到了一個發達資本市場的常態比率。股瘋之下,雖有賣股買房的消息傳出,財富的外溢效應卻未顯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了台階,3、4月份分別為10.2%和10.0%,去年12月還是11.9%,而僅僅兩年前,這一數字還維持在15%水平。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希望在消費,如今,炒了一年的股,股民賬戶浮盈20餘萬億元,卻無人消費,錢去哪兒了?

一種最直觀的解釋,是本該用來消費的資金,被前仆後繼地投進股市。開戶數爆棚,去年7月末,滬深兩市賬戶合計約1.35億戶,今年5月,賬戶數已經膨脹至1.85億戶,多出5000萬戶。考慮到絕大多數股民都會在兩市同時開戶,意味著不到一年的時間,3000萬人投身股市。而3000萬人背後,或是2000萬或更多的家庭。多年來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股民十之七八集中在25歲到45歲年齡段,而這個年齡段的人,事業正處於上升期,收入增長快,消費欲旺盛,也是從家居、教育到休閑娛樂的最大消費人群。如今這一撥最有消費潛力的人群分化出一支投資大軍,無異於對日漸疲弱的消費支出釜底抽薪。

A股的上漲,資金推動為主要動力,新入市者自當節衣縮食,為老股民解套,再進一步為老股民改善生活買單。但情況並非如此,老股民也在加大投入,與新股民形成合力。原因就在於,連續7年熊市後,一波大級別牛市實屬來之不易,按股神郭廣昌的說法,要借力當前的股市並與之共舞,因為錯過這次機會,要再等7年。中國股民的投資機會,幾乎隻有A股上漲一個途徑。而利用市場下跌賺錢的途徑,要麼如股指期貨需邁過資金的高門檻,要麼如上證50期權剛剛入市,操作專業性強,“曲高和寡”。閉著眼也賺錢的機會,7年等一回,投資者賺了錢,除了全部用於再投資,還會把生活支出挪過來。在海外,投資品種多樣,投資於股市更注重長期的財富增值,隨時取出來消費,再上車還有機會,這也就不難理解在海外普遍存在的股市財富效應,在中國卻走向相反結果。

研究A股的財富效應,曾經是國內經濟學界的顯學。但在A股流通市值不足GDP的零頭的時候,研究者甚至很難觀察到消費波動與股市走勢的關係。經濟學家隻能從幾個方麵推論財富效應可能存在的形式。一種觀點認為,股市上升後的財富幻覺的確存在,但A股投資收益傾向於向少部分投資人集中,收益分配不合理的馬太效應,嚴重影響了財富效應的發揮。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致使股市財富效應存在不對稱性,股市上漲,全社會財富效應不明顯。相反,下跌時投資者財富普遍縮水,反而抑製了社會總消費。

本次行情,市場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特點。7年前大牛市的巔峰,A股流通市值至多9.6萬億元,不足當年GDP的40%,如今,總市值/GDP之比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以“小眾行為”解釋財富效應不再妥當。另一不同是,公募基金作為草根集合理財的主導力量敢於抱團冒險,是本輪牛市中最賺錢的群體,股市上漲惠及麵遠超過去曆次牛市。此時若股市財富不能傳導到消費領域,中國股市的虛擬經濟恐怕再難與實體經濟交彙了。還好,3、4月間的暴漲過後,股市波動性陡增,經受不住震蕩煎熬的投資者開始落袋為安,兌現收益。與此同時,則是以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地產交易活躍,樓價蠢蠢欲動。但這些,與財富效應還有距離。房地產本質上雖是消費領域,卻被賦予了濃重的投資功能。時至今日,A股投資者除了幫助由科冕木業改名的天神娛樂請巴菲特吃大餐,還未有消費豪舉。

當然,通過五花八門的APP,股民正在為消費者的免費按摩、洗車與打車、請私家大廚買單。但這些慷慨之舉,反而賬麵上縮減了居民的消費。